馮姓 

【歷史來源】

馮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

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攻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郡望】

1.始平郡:東晉時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

2.杜陵郡:梁置杜陵郡。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3.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郡治相當於今河南省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

4.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西)。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5.長樂郡:有二處,一是後魏及隋代所置長樂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冀縣一帶;一是唐代所置長樂郡,治今福建省閩侯縣。

6.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郡治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7.弘農郡:西漢武帝元鼎四年(西曆一一三年)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北)。郡治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祚永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

8.河間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平帝時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武強等一部份地區。其後或為國,或為郡。

【堂號】

1.始於堂:馮姓遠祖始於周代。族譜載:「受姓始祖畢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緒業,武王踐位於畢,今陝西西安咸陽縣畢原,康王十二年保鰲東郊,厥後支子採食於「馮阜」,即始平郡。子孫去邑為氏,書作馮。「始平乃馮姓發祥之地也。」

2.市義堂:戰國時節候,馮歡是孟嘗君的門客,起初孟嘗君並沒有重視他。有一次,孟嘗君派他去要帳,他當著欠帳人的面燒掉了債券。他回去之後,對不了解情況的孟嘗君說:「討來的錢,我全部買成了『義』,帶回來了。」孟嘗君雖然不理解,但也不好意思指責他。後來,孟嘗君被罷官,卻意外受到百姓夾道歡送的盛遇。這時候,孟嘗君才醒悟過來,感動地對馮歡說道;「你給我買的『義』,可真是無價之寶呀!馮姓以「市義」為堂號。

3.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此外,馮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大樹堂」、「四德堂」、「樹德堂」、「瑞錦堂」、「天寶堂」、「三元堂」、「繼立堂」、「四山堂」、「始平堂」、「豎德堂」等。

【歷史名人】 馮夢龍

馮夢龍(西曆一五七四~一六四六年),明末時期的小說家。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字猶龍,又字耳猶,號翔甫、姑蘇詞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為崇禎間貢生,官壽寧(今福建省壽寧縣)知縣。他通經學、善詩文、尤其是工小說、詞曲。集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 「三言」。又和「二拍」合稱「三言二拍」。

馮夢龍在《雜智部總敘》中說:「正智無取於狡,而正智反為狡者困;大智無取於小,而大智或反為小者欺。破其狡,則正者勝矣;識其小,則大者又勝矣。況狡而歸之於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於大,未始不大乎?」點明了這些雜智故事的認識價值。全書既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大謀略,也有士卒、漂婦、仆奴、僧道、農夫、畫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機智。這些故事匯成了中華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書中涉及的典籍幾乎涵蓋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筆記、野史,使這部關於智慧和計謀的類書還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校勘價值。書中的一千多則故事,多數信而有徵,查而有據,真實生動,對我們今天學習歷史,也是有益的。

陳 姓 

【歷史來源】

▲ 陳壽(公有領域)
▲ 陳壽(公有領域)

1.源出於媯姓。

周武王滅商後,封舜帝之裔孫媯滿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陳國。春秋末期,陳國被楚惠王所滅。陳國公族子孫遂以國為氏,也有部份子孫以祖上媯滿之名命姓,而形成陳、滿二姓。河南淮陽作為陳姓發源地,至今仍有「老陳戶」的別稱。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又春秋中期,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逃奔齊國,改姓田。其子孫於戰國中期建立田齊以代姜姓齊國。在秦始皇滅齊之前,齊王田建之第三子田軫出奔楚國,拜楚相令尹,封潁川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長葛市北,並恢復陳姓。此支陳姓奉田軫為始祖,此後發展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

3.少數民族陳姓。

如北魏鮮卑族陳氏,乃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所改;女真族陳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4.他姓改姓冒姓。

如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郡望】

1.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西曆前二三○年)始置,以潁水得名,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南部,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南北朝東魏時移治潁陽(今河南省許昌市。)

2.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3.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4.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5.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堂號】

1.潁川堂: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穎水流域。

2.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3.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歷史名人】 陳壽

西晉陳壽(西曆二三三~二九七年),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陳壽小的時候,常常待在家裏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注和督促,尤其對歷史著作有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而且還精細地研習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以及東漢班固的《漢書》,漸漸熟悉史書寫作的方法。因此,陳壽所寫的文章通順又感人,深得長輩們的讚許。

大約十八歲時,陳壽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人生的第二個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一九九二年,修建萬卷樓時,在陳壽的故居中出土了一塊漢磚,經過仔細辨認,確定漢磚的內容是教子圖。這使得陳壽的父親形象更加清晰起來。

陳壽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具一格。《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據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認為:陳壽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