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策展人張嘉莉(Clara)目前移民英國,以C&G Artpartment策劃首個藝術展《24901哩紅線藝術展》,探討中共的審查「紅線」話題。(受訪者提供)
藝術策展人張嘉莉(Clara)目前移民英國,以C&G Artpartment策劃首個藝術展《24901哩紅線藝術展》,探討中共的審查「紅線」話題。(受訪者提供)

辭去灣仔區議員的職位後,藝術策展人張嘉莉(Clara)和家人於去年七月赴英國定居,她和丈夫Gum共同創辦的藝術空間C&G Artpartment也隨之從香港轉移到了英國。時隔半年,他們策劃了在英國的第一個藝術展——《24901哩紅線藝術展》。提起「24901」這個數字,Clara坦言:「24,901英里是地球的圓周長,這條『紅線』是中共向全世界伸延的審查紅線。這個展覽除了展出在香港境內不能在公開場合展示的作品,還邀請了緬甸和泰國的藝術家參與,想繼續探索『奶茶聯盟』的力量可不可以再延伸。」

一年前,仍任職區議員的Clara曾與另一位區議員藝術家曾經接受訪問,藉M+博物館藝術展品的問題討論《港區國安法》所引發的政治「紅線」議題。隨後的一年間,香港的言論自由再次縮緊,更多敢於批評政府的民間組織、媒體機構解散,媒體言論自由受到制約,藝術家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厲的政治審查。過去從未想過離開香港的Clara無奈加入移民大潮:「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政治環境不再容許大家凝聚在一起去改變,我辭了職去英國,嘗試開拓不同的空間、機會,繼續做我想做的藝術策展和藝術創作。」她意識到,中共的審查「紅線」不僅僅是針對香港,事實上已經延伸到世界的其它地區,所製造的白色恐佈無處不在。她希望透過藝術展品所表達的內容破除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在仍可以發聲的地方繼續為自由吶喊。

Clara在英國曼城還參觀了曼城的人民歷史博物館(People’s History Museum),當中有展示香港人為自由付出,以及如今很多港人移民英國的內容,她明白香港的歷史不應被人遺忘,感恩在外國仍有博物館願意展示這段歷史。

Manchester人民歷史博物館(People’s History Museum)展出的香港人移民故事。(受訪者提供)
Manchester人民歷史博物館(People’s History Museum)展出的香港人移民故事。(受訪者提供)

中共「紅線」延伸到世界各地 辦展覽給予藝術家平台發聲

來到英國後,Clara聯絡到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例如來自緬甸的Mayco NAING、Sai、Min Ma Naing等等,她感慨:「了解到他們的故事都很感覺很心酸,有的人在早一兩年逃避政權的打壓過程中離開了緬甸,他們的創作也很難在他們國家或地區公開展出。」她分析,中共利用「一帶一路」的經濟糖衣去控制東南亞國家的資源,在文化上對這些國家施行控制,許多東南亞國家礙於利益,不得不聽從中共的指令,從而對當地民眾帶來了審查「紅線」的威脅。受到緬甸和泰國藝術家經歷的啟發,C&G Artpartment今次所舉辦的展覽的視角不僅僅侷限於香港本地,還加入了更多的國際連結。

《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展出的香港藝術家Fredie的作品。(受訪者提供)
《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展出的香港藝術家Fredie的作品。(受訪者提供)

《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展出的緬甸藝術家作品。(受訪者提供)
《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展出的緬甸藝術家作品。(受訪者提供)

對於今次所展出的香港本地的作品,Clara認為其實並沒有違反《港區國安法》,並不存在所謂的「煽動」的內容,但在目前香港的環境下,並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觸碰到「紅線」,因而難以在港展出。她舉例,其中有一個作品是反映香港的住屋問題,是由一個非牟利機構拍攝的,但在《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就被禁播,原因並不是因為整體內容上的問題,而是在片尾出現了一些有抗爭標語的街景,有些爭取民主權益、人權方面的畫面,因此這條片被下架。藉這個現象,她亦想透過今次的展覽與大家探討:「其實在現有『國安法』的環境下,並不是直接去箝制或者管制的創作內容才出現問題,而是這條法例之後鋪滿了整個白色恐佈的氛圍。其實真的好可悲,好難過的,你會想像到,香港這樣下去,創作的內容一路收窄,如果藝術真的要推廣,一定要給它發展空間,一定是要有多元的聲音才會有創意出來。」

《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展出泰國藝術家作品。(受訪者提供)
《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展出泰國藝術家作品。(受訪者提供)

Clara在邀請藝術家參加展覽時,感受到大家都帶著「豁出去」的心態參加:「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向繼續努力,既然豁出去,就更加要連結一齊。」她續言:「我希望透過這個藝術展覽,有不同的藝術家參與,有個機會給大家去展出自己本土不能展出的作品,這樣都是一個連結,給予我們更加多機會去了解我們共同面對的敵人。」她解釋,中共目前所做的就是在全球範圍內散布一個白色恐佈的場,讓大家都透過自我審查而噤聲,如果人們都乖乖就範,這才是最可悲的。而她能做的,就是在目前仍有的空間內開創一個平台,首先要從心理上破除中共製造的白色恐佈,給予藝術家自由展示的機會。

源於香港本土的神話「盧亭」故事啟迪人心。(受訪者提供)
源於香港本土的神話「盧亭」故事啟迪人心。(受訪者提供)

「盧亭」故事啟發人心 赴英延續擺街站凝聚同路人

今次在曼城(Manchester)和錫菲(Sheffield)舉辦藝術展,雖然Clara沒有自己的作品展出,但她透露即將繼續創作一系列關於「盧亭」這一香港本土神話故事的作品。據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言,盧亭乃居於大溪山(今大嶼山),存活陸地海洋間之半人半魚族群。另一說來源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及鄧淳《嶺南叢述》記述,「盧亭」又名「盧餘」,其實是東晉將領盧循的軍隊,公元411年南下廣州攻戰,惟戰敗遭追殺逃難來港,到了大嶼山藏匿起來,為了掩飾身份裝扮成半魚半人的模樣,游走於水陸間艱苦生存。

早在1997年,一些香港本土藝術家已以「盧亭」的故事為背景進行了一些創作,到了2014年「雨傘運動」之後,Clara對「盧亭」的故事產生了共鳴:「我覺得『盧亭』這個族群和我們香港人有好大的關係,他們可以在陸上,也可以在水中生活,身手敏捷,也都代表了我們香港人很靈活、有效率的特性。當盧循的將領逃難到南方的時候,對於腐敗政權不屈服的心態,這種精神似乎一路承傳到我們香港人的精神和血液中。」她相信藝術可以連結不同的人,因此希望藉由「盧亭」的神話傳達香港人的精神。

Clara移民英國錫菲後,仍自發在街頭擺街站,圖為中國新年前夕的書法攤位。(受訪者提供)
Clara移民英國錫菲後,仍自發在街頭擺街站,圖為中國新年前夕的書法攤位。(受訪者提供)

Clara移民英國錫菲後,仍自發在街頭擺街站,圖為中國新年前夕的書法攤位。(受訪者提供)
Clara移民英國錫菲後,仍自發在街頭擺街站,圖為中國新年前夕的書法攤位。(受訪者提供)

今年3月尾,Clara參與在英國擺街站聲援烏克蘭。(受訪者提供)
今年3月尾,Clara參與在英國擺街站聲援烏克蘭。(受訪者提供)

連儂牆吸引英國當地民眾參與。(受訪者提供)
連儂牆吸引英國當地民眾參與。(受訪者提供)

Clara移民英國錫菲後,仍自發在街頭擺街站,以街頭書法、雕塑展覽、建「連儂牆」等藝術形式凝聚港人和當地人,這個想法同受到「盧亭」的故事啟發:「我最近都會跟其他的香港朋友一齊擺街站、做一些文化活動,我覺得這是我們來到外國的香港人要做的的第一步,大家要聚在一起,將離散的香港族群凝聚起來,再見步行步,我們要有一個社群的基礎,才有機會做下一步。」她又提起近期再英國上映的《時代革命》,她印象頗深的是影片中的抗爭者的一對手套:「這對手套他在2014年『雨傘運動』時用過,一路到2019年再走上街頭,我認為這都是導演、創作人給我們的一個叮囑,我們在2019年之後,仍然要戴著這對手套,不要丟掉,我們在等下一個機會。」

《時代革命》放映會影後談。(受訪者提供)
《時代革命》放映會影後談。(受訪者提供)

*********

無論是舉辦關於政治審查的藝術展,還是擺街站繼續講述香港的故事,Clara希望帶出港人不要放棄的訊息,相信「故事未完」,曙光終有亮起的一天,唯有突破恐懼,方可以從心理上不再被中共的審查「紅線」所束縛。@

展覽資訊:

曼城(Manchester)展覽

日期:2022年5月7日至5月22日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星期日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Saan1, Northern Quarter, 5 Kelvin Street, Manchester, M4 1ET, UK

錫菲(Sheffield)展覽

日期:2022年5月28日至6月25日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星期日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Bloc Projects' meanwhile space, 1/F, 12 Matilda St, Sheffield City Center, Sheffield, S1 4PF, UK

活動詳情:https://reurl.cc/n11Y38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