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決定投入1.5億增強製造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苗的技術,以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新的生物危機」;而美國著名資本家比爾蓋茨(Bill Gates)則表示,下一場疫情大流行幾乎肯定會到來。那麼,如果真的有下一場疫情大流行,會是甚麼樣的病毒?面對疫情大流行,人類到底能否控制?

下一場疫情的兩種可能性

如果下一場疫情大流行真的發生,我預測病毒會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出現中共病毒的新變種,回首最早的原始病毒到D614G,再變異到Alpha、Delta、Omicron,雖然Omicron致病性的比率下降,但是感染的基數仍然巨大,所以病毒有機會繼續突變。還有最近又出現Omicron的亞種BA.2,在3月22日BA.2的全球檢測比率超過50%,已取代BA.1。第二種可能性則是出現另一種新的病毒或細菌。

董宇紅(大紀元資料圖)
董宇紅(大紀元資料圖)

由此可知,只要病毒還存在人群中,就會繼續創造變異條件,而且一個人如果同時重疊感染兩種以上不同的病毒株,就有可能重組出新的變種病毒。

科學的進步能改變疫情?

歷史上對全球破壞程度相當的疫情大流行,細數有中世紀的鼠疫、1520年的天花病毒、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均奪走數億人的生命。

再看現今中共病毒帶來的危害,也十分慘重,目前官方統計的死亡人數大約600萬,但科學家們分析,真實死亡人數更勝於這個數字。

《柳葉刀》、《經濟學人》近期刊登的兩篇文章顯示,通過超額死亡率的模型估計,中共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截至2021年底,大約為1,800萬人,是目前官方統計數字的3倍。

從2020年疫情剛開始爆發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試圖用過去的疫情做參照,來預測現在疫情的規律,以期能控制疫情。

回顧歷史上的疫情,多數是藉由接種疫苗的方式來降低疫情傳播,所以現今研究人員也不斷地在研發有效的疫苗,但是結果發現,疫苗只能降低重症風險,卻難以預防感染和傳播。

雖然接種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但是全球每周感染病毒的死亡人數並未明顯下降,這是因為有傳播感染就會有死亡,而且中共病毒太善變,疫苗保護時間也有限,所以需要再繼續接種第2劑、第3劑,甚至第4劑疫苗。

當時西班牙流感結束於1919年夏季,所以研究人員認為中共病毒也可能有季節性,預估會在2021年夏季結束,但是變異的Delta卻在2021年夏季帶來一波高峰,同年冬季變異的Omicron也起高峰,可見疫情無法因為季節更替而消失。

現代科學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從肉眼可見的宏觀世界,朝向微觀深入到細胞、分子、納米層面,現今已經深入到分子生物學、mRNA疫苗、基因編輯技術的階段。

雖然科學和醫學已經如此發達,但是這場疫情仍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從100多年前的西班牙流感,直到現在的中共病毒,這是歷史在重演,當時的人們厭倦長期的隔離,而現今何嘗不是如此。

到底是甚麼在控制疫情?

縱觀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疫情,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疫情毫無預警地到來,又毫無預警地消失。這不得不讓人思考,人類的科學已經如此發達,為何還控制不了疫情的來和去呢?進一步來看,如果疫情的來和去不是人在控制,那又是甚麼在控制?

202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物理和天文學委員會主席阿維勒布(Avi Leob)提出一個重磅理論,他認為整個宇宙之中有比人類更高級的文明和生命。

很早以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人類不是宇宙中的唯一智慧生命。1964年,前蘇聯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kolai Kardashev)提出,地球之外存在著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文明。

此外,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里克費米(Enrico Fermi)根據宇宙驚人的年齡和龐大的星體數量,提出類似理論,認為地球以外有廣泛存在的高級生命。但是恩里克因為從來沒有看到過,也沒有接觸過任何高級生命,所以他無法證明這些存在人類之外的生命。

事實上,人的眼睛能看到的物質是有限的,比如肉眼看不到紅外線、紫外線,只能看見光譜上一小部份的可見光;科學家也發現,有一些宇宙天體,無法用可見光來探測,只能用紅外線、紫外線等光波才能檢測到這些宇宙天體的存在。

反觀疫情的來和去,是否也可能是人類看不見的生命所控制的呢?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一直以來,醫學的發展是跟隨著物理學而發展,也許未來醫學界會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發現,期望這些發現能為人類控制疫情帶來幫助。

不容否認的,在這場疫情當中,許多科學家都有相同的感慨,就是人類在面對自然的災難時,應該心懷謙卑。在面對這個已經造成百萬人失去生命,影響全球長達兩年多的疫情,除了加速研發疫苗、藥物,採用各種措施應對之外,人類也應該靜下心來自省,也許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找到走出疫情、避免下一場疫情發生的方法。◇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