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中國不提二戰期間美中同盟的歷史。

隨著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和國營媒體不斷發出反美言論,人們可能會認為中國對美國的敵意一直存在。共產黨人明目張膽地惡毒謾罵,但它們掩蓋了美中曾經是朋友,在戰爭期間是盟友的歷史——在1949年共產黨人接管中國之前。

美國人在中國

美國人從美國建國之初就一直在中國訪問、生活、工作、從事貿易和傳教,其中傳教至關重要。

第三次大覺醒(1855年-1930年,第三次大覺醒是指美國歷史上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早期的一個假設歷史時期,其標誌為宗教激進主義。)是美國基督教運動最活躍的時期,中國是美國傳教士的目標國家之一,作為向非基督徒推廣基督教和社會變革的全球運動一部份。

基督教傳入中國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因為基督教教義與支撐中國社會文化並統治了數千年的儒家思想有直接衝突。結果,社會很難發生變革,但這並未阻止一代又一代的美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法律逐漸放寬,以方便外國人進入中國。

中國人對外國勢力的抵抗導致了義和團運動(1900—1901年),在此期間,「義和團」(或稱義和拳)針對所有外國人,包括中國基督徒和美國傳教士。在美歐聯合打敗義和團後,中國被迫向包括美國和大日本帝國在內的戰勝國進行賠償,這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人對在華外國人的不滿。

1908年,作為對中國示好的姿態,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剩餘的1100萬美元,清朝政府每年用這筆退款資助50至100名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

日本的侵華戰爭始於20世紀初,是大日本帝國領導下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的一部份。1931年,日本在「九一八事件」後入侵滿洲,據信,日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本以此為藉口入侵中國。

日本的侵略催生了「史汀生主義」(Stimson Doctrine)。美國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宣布:「美國政府不會承認日本和中國之間任何限制該地區自由商業往來的協議。」

簡而言之,日本對滿洲的佔領促使中國和美國成為事實上的盟友,為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期間的聯盟奠定了基礎。

二戰中,中國國民黨軍隊的精銳部隊。(Wikipedia Commons)
二戰中,中國國民黨軍隊的精銳部隊。(Wikipedia Commons)

1937年7月,在宛平發生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的爆發,之後,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佔領了中國沿海的大部份地區,並對中國非戰鬥人員進行了猛烈的報復。

作為「史汀生主義」的延伸,美國支持中國,並對日本施加外交壓力,要求恢復中國的邊界和主權完整,這對日本持續的暴行沒有明顯的影響,包括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殺」,以及1938年至1943年對重慶的地毯式轟炸。

暴行發生時,南京是中國的首都,一些歷史學家稱,日本估計處決了「15萬名男性『戰俘』,屠殺了另外5萬名男性平民,並強姦了至少2萬名各個年齡段的婦女和女孩。」

值得注意的是,「史汀生主義」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國際社會對俄實施的制裁和其它外交措施驚人地相似。「史汀生主義」在威懾像日本帝國這樣堅定的侵略者方面沒有效果,這應該是一個歷史教訓,即面對只尊重軍事實力的堅定對手,外交和經濟制裁措施是徒勞的。

二戰盟友

日本帝國海軍襲擊珍珠港後,美國和中國在1942年形成了正式的戰時聯盟。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物資援助,包括向中華民國政府政府提供貸款,以及通過陸路和空中路線提供無條件的直接軍事援助。在整個戰爭期間,一條關鍵的補給線通過喜馬拉雅山脈從印度空運到中國,以支持國民黨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

此外,由來自美國和英國的志願飛行員組成的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AVG,又稱飛虎隊),在戰爭初期,他們駕駛戰鬥機攻擊了在東亞作戰的日本轟炸機。

據飛虎隊創始人、美國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將軍說:「航空隊在五十多次空戰中擊敗日本空軍,沒有一次失敗。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幫助下,緬甸的仰光港口和滇緬公路在兩個半月的寶貴時間裏一直暢通無阻,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給士氣低落的中國和美國人民極大的鼓舞。」

中國人民幫助了杜利特爾(Jimmy Doolittle)突襲行動中的飛行員,1942年,這些飛行員駕駛B-25轟炸機從航母起飛,長途奔襲轟炸東京,部份飛機在滿洲國墜毀,滿洲國是日本當時佔領的中國東北的「保護國」。杜利特爾空襲以及事後當地華人對倖存的美國飛行員提供的援助,在2019年翻拍的電影《中途島》中有描述。

1944年史迪威公路建成,成為連接印度阿森邦和中國昆明的主要陸路補給路線。大約有44000名中國士兵幫助英美軍隊擊敗日軍,從而完成了這條1000哩長的公路建設,通過這條公路,西方盟軍可以利用陸路向中國提供軍事物資。

中國人民為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勝利所作出的貢獻,在美國幾乎無人知曉。中國人民與日本軍隊進行了長達8年的抗戰,牽制並阻止日軍完成其它軍事行動,包括可能對澳洲甚至印度的侵略。當俄國人在東線與納粹作戰時,中國軍隊在一場帶有民族色彩的艱苦的消耗戰中給日本人造成了大量傷亡。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傷亡。美國智庫《世界人口》(World Population Review)發布的報告稱:「據估計,中國在二戰中遭受了第二多的傷亡。中國有多達2000萬人死亡,包括多達375萬名軍人和1819萬平民」,還有1000萬人死於戰爭造成的飢荒和疾病。

相比之下,美國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的死亡人數估計為41.9萬人。

美國人「對日作戰勝利日」的情感

一位終生的朋友最近提供了1945年8月15日的《三藩市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壓膜版。這些文章是一次非凡的時光之旅,有助於確定美國人在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刻——對日作戰勝利日(V-J day)後的情緒、問題和觀點。

以下是該報的一些文章和公告:

● 關於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多篇文章,包括杜魯門總統的公告,以及日本裕仁天王說的這句話︰「我們接受《波茨坦公告》……我不想把這個國家變成焦土。」

● 日本陸軍大臣阿南唯幾(Korechika Anami)「為自己的失敗贖罪」而自殺。

● 杜魯門宣布麥亞瑟將軍為「盟軍最高統帥」,並將接受日本的正式投降。麥亞瑟後來在幫助戰後日本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方面發揮了作用。

● 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強調了重慶的國民黨政府和在中國中北部的毛澤東共產主義力量之間的分裂。蔣介石將軍被描繪成一個強大的美國盟友和中國政府的合法首腦,中國人民在戰爭中的犧牲也得到了承認。與此同時,共產黨人在宣布停火後繼續對日軍進行攻擊,毛澤東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向華北的中國陣地進攻」。這種為追求共產主義政治目標而故意違反停火的行為是點燃中國內戰的導火線。

1951年4月20日,麥亞瑟將軍乘坐敞篷車,向支持者揮手。(Fotosearch/Getty Images)
1951年4月20日,麥亞瑟將軍乘坐敞篷車,向支持者揮手。(Fotosearch/Getty Images)

結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和美國是戰時盟友,從1940年起,美國向中國提供了重要的戰爭物資和後勤支持。中國軍隊在東亞陸地戰爭中首當其衝,遭受了慘痛的損失,包括數百萬平民的死亡。

1949年中共鞏固了對中國的控制後,中美兩國人民之間存在的友好關係遭到破壞,這種相互之間的善意可以隨著中共的滅亡而恢復,中共滅亡是世界上所有有道德的人的共同目標。

作者簡介:

剋夫克(Stu Cvrk)在美國海軍服役30年,擔任過各種現役和預備役職務,在中東和西太平洋等地區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退役前是一名上尉。他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接受了古典的自由主義教育,具有海洋學家和系統分析員的教育和經驗,這些為他此後的政治評論打下了重要基礎。

原文:Wh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Friend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