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於昨天(1日)發表《中國市場策略–中概股真正擔心的是甚麼?》報告,分析中概股暴跌原因與退市後何去何從。

交銀表示,最近中美關於中概股前途命運的談判及其報道再次讓市場聚焦中概股的困境。中美雙方不一致的報道口吻,頗令交易員不知所措。在中概股指數兩個星期反彈了50%之後,這些新的不確定因素再次使交易員有了獲利了結的衝動。然而,中概股自2021年2月見頂以來最深80%的跌幅,真的是因為從美國退市之憂嗎?

回溯過去十多年中概股經歷過的美國合規事件。早在2019年3月,兩黨議員就聯名提起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在2020年6 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已經簽署了《保護美國投資者遠離中概股投資風險》總統備忘錄,以保護美國投資者投資中概股的風險;最後在2020年12月,HFCAA正式立法,然而中概股依舊漲得如火如荼,一直到2021年2月。

直到2021年6月,《加速HFCAA》(Accelerating HFCAA)提出之後,中概股才開始真正的暴跌。與此同時,2021年下半年,中國加強了對於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監管。

因此,洪灝認為「中概股的暴跌元兇似乎並不像是當前市場歸咎於的美國證交委立法,而更多的很可能是因為互聯網監管」。否則,為甚麼美國國會一邊立法制裁中概股,但一邊中概股卻漲勢不已呢?當時「爭奪賽道」、「長坡厚雪」等的說辭,為當時中概股泡沫化的估值提出「理性」的解釋。

如果中概股最終不得不回歸香港二次上市,甚至回到中國市場重新上市,交銀的估算顯示中國離岸和在岸市場的容量是足夠的,雖然新增的融資需求難免將對中國市場造成壓力。

當前,在美國的中概股總市值約為1.3萬億美元。經過包括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改革等措施,已經回歸香港市場的中概股市值已超過1萬億美元。到如今,符合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總市值大約為1,300億美元,也就是約1萬億港元。如果樂觀地估算,至2024年底,滿足第二上市要求的中概股公司很可能會帶來約2,000億港元的新增融資需求。相對於中概股回歸潮之前香港市場每年的IPO融資額平均約2,300億港元的體量來看,中概股回歸對於香港市場的流動性衝擊理論上應該是可以承受的。

如中概股需從美退市,也就有了重新上市地點的選擇,比如香港或A股市場。歷史上,從美退市回歸中國上市,無論是在岸或者離岸市場,剛上市的一段時期內似乎表現都不俗。比如當年的藥明康德,兩年前的飛鶴;但去年的中國電信在在岸市場重新上市,融資總額為480億人民幣,因受市場狀況影響,其上市後的表現乏善可陳。@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