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昨日(16日)公布,新增4,285宗陽性個案、7,000宗初步陽性個案、9人死亡,17人危殆。第五波疫情繼續大爆發,染疫數字再創新高。中聯辦旗下的《大公報》及《文匯報》昨日(16日)在頭版報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指示特區政府「把儘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這是習近平罕見透過香港媒體發表講話。特首林鄭月娥也發出新聞稿,表示會按照習近平的指示全力抗疫。

新增4,285宗個案當中,21宗為輸入個案,4,264宗為本地個案 ;當中約1,000宗為醫管局的樣本,其餘是衞生防護中心的樣本。在衞生防護中心的樣本之中, 48宗個案懷疑感染Delta變異病毒株,3,138懷疑感染Omicron變異病毒株,另有40多個仍未完成化驗。本港累計30,955宗陽性檢測個案。

昨日新增7,000宗初步確診個案,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在前日的樣本中,約1,200個樣本昨日仍未完成化驗。此外,再多20間老人院和殘疾人士宿舍的宿友或職員確診或初步確診,但她首次沒有透露是哪20間。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何婉霞報告,現時約有2,654名確診或初步確診患者入院留醫,另有約2,000名病人在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接受隔離。公立醫院隔離病床使用量已超過九成,是隔離病床接收病人的上限。醫管局與政府正研究,希望儘快增加隔離設施,改善病人在醫院戶外等候的問題。

衞生防護中心公佈昨日(16日)新增4,285宗陽性個案。另外,今日新增7,000宗初步陽性個案。(郭威利/大紀元)
衞生防護中心公佈昨日(16日)新增4,285宗陽性個案。另外,今日新增7,000宗初步陽性個案。(郭威利/大紀元)

3歲女童成港疫情最年輕死者

過去一日,有9名患者離世,238名病人康復出院,有17名患者情況危殆。死亡個案包括82歲女患者,15日下午3時45分在明愛醫院離世;100歲女患者有長期病患,15日晚8時01分在將軍澳醫院離世;3歲女童,15日晚8時37分在兒童醫院離世,為本港疫情最年輕染疫死者;72歲男患者,15日10時14分在伊利沙伯醫院離世;90歲女患者,15日10時17分在東區醫院離世;75歲女患者,昨晚11時07分在聯合醫院離世;97歲男患者,16日2時26分在瑪麗醫院離世;97歲女患者,今晨5時55分在伊利沙伯醫院離世;37歲男患者,16日9時53分在東區醫院離世。累計227名確診或初步確診患者離世。

另外,昨日新增超過120名醫院員工初步確診,大部份在社區或家居接觸感染,有20名職員被列為密切接觸者。約20名病人入院篩查時發現初步確診,約100多名同房病人被列為密切接觸者。

深水埗成確診患者居住大廈重災區

本港疫情嚴峻,公立醫院超負荷運作,大量確診病人未能處理,他們需在家等候安排。有在家等了6天的確診市民昨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指,自己一家三口被安排到竹篙灣及亞博隔離,認為去隔離營都只是等,質疑是浪費人手和公帑,他認為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留在家中。

(大紀元製表)
(大紀元製表)

一家三口家中隔離六天漸癒 卻被安排亞博隔離

有在家等候送院的確診市民昨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指,他們一家三口在家中隔離了6天,沒有出門,「全家已經好返沒有任何病徵只有少少咳」,卻被當局安排到竹篙灣及亞博隔離。他質疑政府勞師動眾是浪費人手和公帑,指他們即使去隔離營都只是等,而且他們外出反而為其他市民帶來風險,認為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留在家中。他又認為不如給他們一家深喉唾液樣本樽以做核酸檢測,看看是否康復。

該市民又批評,他們染疫第一日到急症室求醫,結果被安排在醫院外等候,當晚氣溫只有12度,一家人包括一個3歲的小朋友等了16個小時,期間沒有進食,向護士索取了8張毛氈,結果翌日早上被告知回家等候衛生署通知,連醫生都見不到,只獲開止咳藥和頭痛藥。

醫生:市民不了解疫情 令處理增困難

有急症室醫生每天都要做核酸檢測,她說,很多時候市民到醫院求診時很緊張,看到是輕症,會建議回家休息,因為即使住院也只是休息,不過會有病人會覺得疫情很嚴峻,覺得醫院沒有理由只是讓他們回家休息,醫護人員會覺得很無奈。

亦有醫護人員說,之前政府派發快速測試包,不少個案測試陽性後,乘坐的士或公共交通趕到醫院,變相加速令疫情傳播。隨著疫情情況變嚴峻,醫院系統已經不勝負荷。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何婉霞15日表示,多間醫院會在急症室外增設戶外分流區,分隔一般病人或懷疑染疫病人,部份設有帳篷,職員會特別留意長者及有需要人士。

本報記者昨日到深水埗的明愛醫院,發現疑因急症室「爆棚」,院方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搭起帳篷,有不少病人臥在病床上等候看醫生或入院,醫護人員需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部份家屬亦在現場陪同。

本港疫情持續嚴峻,在深水埗明愛醫院,因急症室「爆棚」,院方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搭起帳篷,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部份家屬亦在現場陪同。( 宋碧龍/大紀元)
本港疫情持續嚴峻,在深水埗明愛醫院,因急症室「爆棚」,院方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搭起帳篷,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部份家屬亦在現場陪同。( 宋碧龍/大紀元)

疫情繼續擴散,公營醫療系統超出負荷。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今日在Facebook發文指,預計未來一周累計的感染個案數字或破10萬,醫療系統將會崩潰,形容政府現在預備租用、徵用或興建中的隔離設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梁栢賢促政府儘快提供清晰檢疫隔離措施指引

梁栢賢促政府儘快就檢疫隔離措施作出清晰指引,建議分層次處理病人,若同住家人已完成接種疫苗,加上家居環境許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可家居隔離;如家中有高危人士或未接種疫苗者,或者家居環境不適合,則可安排患者去隔離營隔離。家居隔離要有防感染指引和支援渠道。

他認為,這種方法較為妥善亦可及時實施,待隔離設施數量增加以後,政府可再作出相應調整。

梁栢賢昨日亦有就疫情發文,他建議政府儘快分析確診病人的臨床數據,包括年齡性別、臨床表徵、治療詳情、留院時間、接種狀況等等的相對關係,以作為抗疫措施的依據。他又建議政府用簡易訊息將數據和市民分享,增加透明度,讓市民了解自己的感染風險,從而加強他們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

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16日在Facebook指,政府現在預備租用、徵用或興建中的隔離設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大紀元製圖)
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16日在Facebook指,政府現在預備租用、徵用或興建中的隔離設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大紀元製圖)

的士專屬車隊接送求診者往返診所及住所

考慮到求診人士前往指定診所時的公共衞生風險,為實施合適的感染控制安排,運房局已聯同的士業界設立專屬的士車隊(專屬車隊),為求診人士提供免費接送往返指定診所及其住所的服務。專屬車隊將於周五(18日)開始提供服務,大約有300輛的士參與,的士數目會視乎實際需求調整。

運房局發言人說:「前往指定診所的求診人士應儘量使用專屬車隊服務。政府會為專屬車隊的營辦商及司機提供防疫抗疫指引。專屬車隊的司機必須穿上防疫裝備,包括防護面罩(非駕駛時)、口罩、防護衣等,並須每日全面消毒車廂,以及每日提供服務前使用快速抗原測試作檢測,確保測試結果呈陰性才可提供服務。同時,為減低感染風險,乘客須使用後排座位,前座乘客座位不會接載乘客。專屬車隊只會接送已預約到指定診所的人士,不會接載其他乘客。的士車身亦會貼有特定標示,以供市民識別。」

已預約指定診所服務的求診人士可由2月18日上午7時起,透過專設的預約平台,或由同日起每日上午8時至晚上10時致電3693 4770預約專屬車隊服務。他們需提供姓名、聯絡電話、預約時間、指定診所、上車地點等資料。專屬車隊的司機會聯絡他們,以確認及安排接送服務。

運房局已聯同的士業界設立專屬的士車隊,免費接送確診人士往返指定診所及其住所的服務。(余鋼/大紀元)
運房局已聯同的士業界設立專屬的士車隊,免費接送確診人士往返指定診所及其住所的服務。(余鋼/大紀元)

衛生署獲6,986宗接種疫苗後異常事件報告

另外,由疫苗開打至2月13日晚上8時,衞生署共接獲6,986宗異常事件報告,包括64宗在離世前14日內曾接種疫苗的個案,涉及48男及16女,年齡介乎34歲至97歲,其中40人曾接種科興疫苗,24人曾接種復必泰疫苗。

衛生署表示,截至13日晚上的過去1星期,共接獲68宗異常事件報告,當中不涉及曾於離世前14日內打針、及與接種疫苗有潛在關聯的死亡個案。無接獲涉及12至15歲青少年在打針後出現懷疑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報告。

衛生署稱,專家委員會已總結其中48宗死亡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因果關係,初步認為14宗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關聯,餘下2宗仍待更多資料作評估。

另外,衞生署在上月接獲兩宗打針後懷疑出現腦病或腦炎的報告,署方稱兩宗個案均需要更多臨床資料才能作出評估。

據彭博新聞報道,現實證明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在不進行數月完全封鎖的情況下,能夠清除所有病例;對omicron也從來沒有一個城市能完全清零;而香港如今卻要努力完成這個任務。

最近,網絡上流出被指是哈佛學者黃萬盛的一個談話錄音,被指是黃萬盛的講者說,西方國家發現,Omicron 變種病毒雖然傳播性強,但只感染上呼吸道,後果比較輕微,正是一個實現群體自然免疫的機會,因此在逐漸放開社會。但中國(共)做法與此相反。◇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