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國後,雖然財政收入達到大唐開元盛世時的五倍,但冗兵和冗官卻如無底深淵一樣,吞噬著國家財富。慶曆三年(公元一零四三年),仁宗皇帝啟用范仲淹變法,史稱「慶曆新政」,但一年後無疾而終。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是甚麼呢?

◎君臣隨和 難推新政 文人結黨 阻礙變法

慶曆新政失敗,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每一次變法,都涉及到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的問題,必然面臨著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反抗,甚至是陷害,所以要求變法的人,必須非常強硬。但是范仲淹是一個文人,不像商鞅、晁錯這種法家人物那麼強悍;仁宗皇帝也是一個很隨和的人,他通過給遼國和西夏歲幣的方式來解決邊境衝突,要換作秦皇漢武的話,他們是絕對不幹的。君臣都很隨和,變革是不可能推動的。

第二,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風氣和社會制度的設計,都阻礙了變法。五代十國的時候,知識份子可以說毫無氣節,甚至可以說毫無廉恥,一旦政權更迭,就捧著玉璽去迎接新皇帝,沒有甚麼忠君愛國的理念;到了宋代的時候,知識份子開始崇尚名節,後來就做過了,不是崇尚名節,而是標榜自己,覺得自己讀了很多聖賢之書,看問題很深刻、很正確。一個人老覺得自己很正確的話,就容易產生爭鬥之心。因為自以為正確,別人跟自己不一樣,那肯定是別人錯了,所以這種標榜後來就走到了一種極端。宋代的時候,知識份子由於對事物的看法不一,都以為自己是君子,不同意自己的就是小人,所以結成集團,互相攻擊,因此宋代朋黨問題非常嚴重。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經寫過一篇《朋黨論》,收錄在《古文觀止》裏。歐陽修就曾被指是范仲淹的朋黨,因為支持范仲淹,被貶到了滁州。歐陽修有很著名的文章《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的時候寫下的。中國的中學生是要背誦這篇古文的。

除了知識份子崇尚、標榜名節導致互相攻擊外,當時的制度又比較適合他們形成小集團。宋代有台諫制度,台就是御史台,諫是諫官。從理論上講,諫官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御史台是負責糾察百官的。但是由於宋代注重君權,貶抑相權及大臣的權力,所以諫官不敢給皇帝提意見,而是去給宰相提意見。御史台和諫官就像競爭一樣,都想顯示自己在幹活,都給宰相提意見,宰相不管做甚麼他們都反對,所以本來是一個權力制衡的設計,最後變成了處處掣肘。范仲淹提出變法,新事物肯定是有利有弊,諫官就專門盯著弊端加以攻擊,造成了慶曆新政的失敗,范仲淹被貶到了外地。

◎太后收養 仁宗被瞞 厚葬李氏 保全子孫

但是仁宗這一朝,確實是人才濟濟,如我們提到過的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程頤、程顥、司馬光等等。說到仁宗一朝的名臣,我們就不能不提婦孺皆知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
包拯

關於包拯有很多傳說,比較著名的就是「狸貓換太子」,這完全是一個傳說,《宋史》中不是這樣記載的。《宋史》記載,仁宗皇帝不是劉太后親生的,是過繼給劉太后的。他的母親姓李,是一個宮女。李氏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臨死前才被封為宸妃。仁宗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因為當時劉太后掌權,也沒有人敢跟仁宗講他的身世。後來李氏宮女病逝,劉太后想以宮女的標準安葬她。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對劉太后說,如果太后想保全劉氏子孫的話,請一定要厚葬李氏。劉太后明白了,下令以皇太后的禮節埋葬了李氏。劉太后駕崩後,有人把仁宗的身世告訴了他,仁宗才知道原來他的母親是一個宮女。當時還有人跟仁宗講,你的母親是被劉太后害死的。仁宗大哭,把他母親的棺木挖出來,打開一看,發現他母親的屍體是被水銀殮過的,顏色不變,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穿的是皇后的禮服。仁宗覺得劉太后對他母親還不錯,於是厚待了劉太后的子孫。這個故事,後來被演繹成了「狸貓換太子」,以表現包拯不畏權貴、斷案如神。

◎包拯仁孝 廉潔公正 體恤百姓 不畏權貴

《宋史.包拯傳》對包拯的記述比較簡單。他的政治主張和他做的一些事情,後人主要是從《包拯奏議》這套書裏了解到的。這套書是把包拯給皇帝上的所有奏章全部集中起來,集成了十卷。我們從包拯給皇帝上的表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政治情況,也能夠對包拯的為人有所了解。《包拯奏議》是非常可信的史料。

包拯的傳奇故事,後來被整理成《包公案》、《三俠五義》等小說,婦孺皆知。小說中的包拯臉色很黑,額頭上有月牙骨,破獲了很多離奇的案子,為百姓洗雪冤情,這些大多都是小說家們的演繹。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中,有包公晚年的寫真像,膚色正常,也沒有月牙骨。但是在正史記載中,他確實廉潔公正、不畏權貴、體恤民間疾苦。

包拯是合肥人,他對父母非常孝順。包拯二十八歲中了進士,之後被外放到江西,由於他的父母不希望他離家太遠,所以包拯沒有去做官,而是一直在家侍奉雙親。父母亡故以後,包拯為父母守墓好多年,後來在親友的勸慰之下,才再次出仕做官,這時離他中進士已經過去十年了。

包拯曾經在端州做過知府。中國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實應該是湖筆、端硯、徽墨、宣紙,就是硯台是端州(今廣東肇慶)的最好,是給皇帝上貢的。過去官員到端州做官,通常都會多做出十倍甚至百倍的端硯,自己留著,或者拿去賄賂當朝的權貴,或者餽贈親友。包拯到端州做知府,上貢多少做多少,一塊也不多做。他在端州為官一年多,一塊端硯都沒有帶回家,可見其廉潔。

包拯曾經彈劾過轉運使王逵。轉運使是一路的長官(宋代是路、州、縣三級管理)。王逵盤剝百姓,最後激起民變。王逵不但鎮壓,還以酷刑對付叛亂的人。王逵後台很硬,仁宗皇帝信任他,宰相跟他的關係也很好。包拯說,皇帝護著王逵這麼一個人,那一方百姓又怎麼辦呢?他給仁宗連上了七次表章,言辭非常激切,震動朝野。當時輿論都站在包公這一邊,所以仁宗不得已,把王逵貶到了外地。當時所有的官員,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官,只要有誰橫行不法,包拯知道之後必定彈劾,所以大家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包彈」。

包拯對權貴不徇私情到甚麼程度?他曾經做過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的市長),一次惠民河洪水泛濫,淹沒了很多民宅,包公就想治理惠民河。他發現惠民河之所以泛濫,是因為很多達官顯貴為了風景優美,跨河修了很多建築,那些建築的跨度不可能很大,所以他們就把惠民河的河道填得很窄,這樣一有洪水就會泛濫成災。包公下令將惠民河上蓋的房子一律拆除。(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