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他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政策,先後消滅了南方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和南唐,而吳越和閩越也奉表稱臣,這是宋太祖的軍事成就。那麼在文治方面,他採取了哪些措施糾正「安史之亂」後的弊端呢?

「安史之亂」以後,中央受制於藩鎮,藩鎮受制於下面的驕兵悍將,所以是層層的太阿倒持。五代十國時期,很多時候政權更迭是因為藩鎮或者掌兵的大將叛亂,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等,包括趙匡胤本人,所以趙匡胤對這種情況深懷戒懼,欲極力改變這種情況。

有一次趙匡胤和他的宰相趙普談心時問,五代紛爭到底是甚麼原因,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天下息兵,不再出現這種頻繁改朝換代的局面呢?趙普回答說,陛下問這個問題,真是老百姓的福份。說起來原因很簡單,就是節度使的權力太重。趙匡胤說,你說得很對,我現在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削奪部下的權力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做不好的話部下就會造反。如果想要讓整個過程順利的話,必須得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個是你的部下本來也沒有造反的野心,所以你削他的權,他不覺得這是剝奪了他當皇帝的機會;第二個就是他得對皇帝有一種信任感,他不會覺得權力沒了之後,就會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安全、皇帝就會來殺他。這兩方面趙匡胤可以說非常的幸運,一個是他手下的將軍對他非常信任,很多大將在當年趙匡胤在草莽之中的時候、在做禁軍統領的時候,就是他的好朋友。當時趙匡胤有「義社十兄弟」,對他非常信任;再一個,這些人也確實沒有想反叛的,於是本來很危險的事情,趙匡胤在談笑之間就完成了,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其實一共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在公元961年,還有一次是在公元969年。公元961年的時候,趙匡胤請他手下的將軍們,如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一起喝酒,喝到大家都很高興的時候,趙匡胤摒退左右,對這些將軍們說,我現在當了皇帝,你們覺得我權力很大,應該是很快活,其實我還沒有當節度使的時候快活。你們知不知道,我現在晚上睡覺都睡不著。當時將軍們都很奇怪,說現在陛下做了皇帝,天下一家,誰還敢有二心呢?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都是沒有二心的,但是難保你們的部下不想當開國的功臣,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強行把黃袍披在你們的身上,到那個時候你們能拒絕得了嗎?他這樣一說,那些部下就害怕了:皇帝懷疑我們,會不會殺我們呀?他們趕緊跪下來說,那皇上有沒有甚麼建議?太祖說,其實人生在世是非常短暫的,為甚麼要有權力和錢呢?不就是為了想要痛痛快快地享受嗎?你們把兵權交出來,回到你們自己的家裏去,我可以給你們很多錢,給你們很好的待遇,你們拿這個錢可以廣置良田美宅,多買一些歌兒舞女,給你們唱歌跳舞,每天享受生活。我再和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不用互相猜疑,你們可以頤養天年,這不是挺好的嗎?那些將軍們說,我們都是很愚笨的人,沒有想到這一層,謝謝陛下的指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他們就給皇帝上表,說我身體不好,這兒不行、那兒不行,想要退休。趙匡胤一一批准。這樣通過一次酒宴,就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削去了。

公元969年,他又和那些地方藩鎮的節度使一起吃飯,也是這樣「杯酒釋兵權」,把兵權全部收回來。

◎分權制衡防止叛亂

但「杯酒釋兵權」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這些人交出了節度使的位置,那麼繼任的節度使難道就不會造反了嗎?所以還必須在制度上對整個國家的兵制加以變更。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答案就是四個字「分權制衡」。北宋從幾個層面來改變兵制,在軍事上實行三權分立,就是調兵、訓練、指揮三種權力分開。

北宋設立了一個樞密院,掌管兵符,但是樞密院既不負責訓練也不負責打仗,只負責調兵。打仗的時候由皇帝任命一個將軍稱為率臣,帶兵出去打仗,打完仗之後,再把兵權交回來,這樣率臣和他率領的士兵之間沒有過去那種私人很親密的關係,士兵們也不可能擁立率臣起來造反。北宋的中央禁軍,分歸殿前司和侍衛司管理,侍衛司又分為馬軍和步軍兩個衙門,故稱為「兩司三衙」,負責軍事訓練。這是中央軍隊的情形。

為了防止地方造反,北宋把所有最精壯的軍隊全部集中到中央禁軍。這個禁軍,不是皇帝身邊的那個親兵衛隊,而是中央的軍隊。北宋的禁軍人數非常多,《水滸傳》說林沖是80萬禁軍教頭,這個數字並非誇張,在宋仁宗的時候,禁軍的數量是82萬6千人。北宋在選士兵的時候有一個兵樣,即找一個身高、體重、身材、武功都適合當禁軍的人,帶著他到全國各地,按照他的條件招兵。

禁軍集中在都城,給都城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因為這麼多人都要吃飯的,但是為了防止地方造反,也顧不了那麼多了。禁軍的待遇非常好,他們的生活很優渥。如林沖就是一個80萬禁軍教頭,還不是總教頭,相當於現在的連長或者排長這一級,他的生活已經是很好,有家屬、有自己的房子,還有奴婢。禁軍要到地方輪番戍守,稱為更戍。更戍的目的主要是訓練士兵,常駐中央,老也不駐守邊疆、不打仗的話,戰鬥力會下降;再一方面也解決一些中央的糧食壓力。80萬人都在京城吃飯,糧食供應量是很可怕的。把一些人派到地方上去也稱為就糧,也就是說,他的糧草由地方直接供給。禁軍是北宋最精銳的部隊。

北宋一共有四種軍隊,禁軍是第一種,戰鬥力最強。第二種稱為廂軍,北宋在選兵的時候按照兵樣的標準來選,選不上的那些人編入軍隊就成為廂軍,也設立都指揮使。但是廂軍一般來說是不訓練的,這些人也不能打仗,戰鬥力是最差的,他們只負責地方上的一些雜役,如修橋、修路、給長官修房子及負責地方的治安工作。廂軍下面還有一級叫做鄉兵,相當於地方上的民兵組織,他們的糧餉也是由中央政府提供。鄉兵的戰鬥力反而比第二級的廂兵還要強一點,因為他們是要保衛家鄉的,所以他們有軍事訓練。第四種稱為蕃兵,即少數民族的軍隊,他們駐紮在邊疆。

由於最強的禁軍常駐中央,地方上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比較弱,所以北宋是竭力避戰的。北宋基本上是花錢買和平,就是你只要打我,我就給你錢,希望兩國之間不要發生戰爭。而且北宋的軍人素質也在不斷地下降。到了荒年的時候,按照北宋當時的邏輯,認為一個地方老百姓沒有飯吃,就會形成流民到處去搶糧食吃,流民為匪最後就變成了強盜,這個情況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個王朝就滅亡了。所以一旦國家鬧饑荒沒有飯吃,就立刻豎起招兵的大旗,有效地避免了流寇的出現。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些人犯了罪之後,也發配到邊疆去當兵。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當兵雖然待遇很好,但是他們的地位很低。那個時候當兵的人要在臉上、在胳膊上刺字,一看就知道你是當兵的,這種刺的字一生都洗不掉。這就是北宋的一個政策崇文抑武,讓大家重視文字而忽視武功。

除了改變地方上的兵制之外,再一個要削減節度使的權力。北宋採取了三個做法,第一個是以文人做節度使;第二個是限制節度使的地盤;第三個也是分權制衡,設立知州和通判。北宋官制很有意思,他任命你做一個官員的話,你可以不到任,如果甚麼地方缺個人臨時派你去,他給你的頭銜叫做權知某州事,就是臨時任命你到某一個州來管事,所以北宋的州官叫做知州;派你到某一個縣裏去管事,叫做權知某縣事,所以漢朝叫縣令或叫縣長,北宋的時候就叫知縣。所以知州、知縣都是北宋的概念,就是臨時到那個地方管事的意思。

那麼知州和知縣幹甚麼呢?負責民政。在「安史之亂」以後,地方上的民政、財政、軍事人員的任命全都由節度使管,像一個獨立王國一樣,現在把民政這塊分出來,交給知州來管轄。如果知州跟節度使勾結怎麼辦呢?在知州下面又設置了一個副手稱為通判,知州要做決定的話通判必須副署,兩個人同時同意一個事情才可以做下去,所以它的分權制衡是一層一層的。每當一個節度使出缺的時候,就派一個文人過去,文人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感覺比較安全。再一個就是每一個節度使所管轄的地盤,不能超過一個州的地區,再加上有知州和通判來分權,解決了地方的叛亂問題。(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