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周提到台灣是如何走上自造潛艦之路,本周接續說明台灣在自造潛艦這條路上所接收的技術協助。

日本的鋰電池加柴油機

日本目前服役的最先進的是蒼龍級常規動力,潛艇蒼龍級常規動力,潛艇前10艘用的是斯特林發動機加鉛蓄電池加柴油機這麼一個組合。所謂的AIP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

但是,日本從第11艘蒼龍級潛艇開始,突然放棄了瑞典的斯特林發動機,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改用的是鋰電池加柴油機這麼一個簡單的組合。而日本目前建造中的最新型潛艇大鯨級也是採用的鋰電池加柴油機的組合。當然大鯨級更先進了,用泵推不用螺旋槳。

也就是說,在有幾十年開發常規動力潛艇的日本看來,鋰電池加柴油機這樣一個組合比斯特林發動機更具優勢,而台灣恰恰就是用了鋰電池。這個技術從哪裏來?只可能是日本。

日本的設計團隊

有一個消息說,潛艇的總設計方案有6家國外公司競爭。其中2家美國公司、2家歐洲公司、日本和印度各1家公司。雖然沒有透露最後哪家公司中標,但是我們通過最後的設計方案就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日本幫助台灣進行了國造潛艇的項目。

日本的設計團隊由來自三菱和川崎重工的退休工程師組成,他們就是設計日本蒼龍級和大鯨級潛艇的。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團隊是在一家美國國防公司的要求下提交的提案,該公司以簽署合同的方式來徵求日本團隊在柴電潛艇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

可以說,台灣的國造潛艇就是以日本蒼龍級的第11艘和第12作為藍本進行設計製造的。外形是雪茄形,動力系統是鋰電池加柴油機,推進系統是螺旋槳加X型尾舵。

那麼我個人認為,台灣國造潛艇的性能,將和日本蒼龍級的第11艘和第12艘差不太多。

日本的鋰電池方案

那麼為甚麼採用鋰電池的方案呢?日本在蒼龍級裝備鋰電池將進一步提升潛艇的作戰性能:一是鋰電池的體積與重量更小,同體積產生的電能至少是鉛酸蓄電池的5倍,有助於節省潛艇空間;二是鋰電池充電速度快、效率高,能減少潛艇上浮充電時間,從而增強潛艇隱蔽性與生存力;三是鋰電池還沒有記憶效應,不需要為延長壽命遵循過多電池充放電要求,潛艇可根據任務需要和戰場環境隨時充放電,有效提高了潛艇的作戰靈活性。

使用鋰電池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增加。日本標準型「蒼龍」級潛艇的建造成本是4.88億美元,而裝備了鋰電池後的改進型「蒼龍」潛艇的建造成本為6.08億美元。

那可以預見,台灣國道潛艇這次使用的電池一定是來自日本,但是因為使用的鋰電池,建造成本也將大大增加。

魚雷管:意大利設計 德國生產製造

那麼除了美國和日本,歐洲國家也幫助台灣造潛艇。台灣海軍委託台船生產製造的魚雷管由意大利設計,德國生產製造。

為了讓德國工程師到台灣協助製造魚雷管,台灣在疫情緊張期間,秘密安排德國工程師來到台灣,安裝機具與組裝魚雷管。組裝魚雷管是高難度技術,必須先以機具在艦艏銑出6個孔,才能組裝魚雷管,這個重要機具仍然是在德國製造的。

韓國也有參與

除了德國和意大利,韓國也有所參與。據《聯合報》披露,2021年一批幫助台灣自製潛艇的韓國工程師疑似受「外力施壓」,開始陸續向台軍方申請解除出境管制,計劃分批在4月、6月底返回韓國,並聲稱係韓國情報人員親赴高雄施壓的結果。

韓國幫助台灣也不奇怪,在韓國研製T-50教練機時,台灣工程師以及台灣漢翔就給韓國提供過幫助。

台灣本地製造業大量參與

那麼除了外國技術援助啊,其實台灣本地的製造業也大量參與了國造潛艇的項目。潛艇的固殼需要特種鋼材,加工這些鋼材還要有特種設備,台灣的中鋼已經成功研製超高強度鋼板,強度可以滿足潛艇對水下耐壓性的要求。

雖然我們知道總體的設計方案是由日本提供,但是中科院本身也是參與設計,同時中科院負責潛望鏡光電桅杆,戰鬥系統的設計,動力系統主要是由東元電機負責,動力電纜主要由華新負責。艦艇的塗料由永記造漆負責。

美國、日本、意大利、德國、韓國願意技術援助台灣,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在武器的自主研發的道路上,你是需要國外提供技術援助,讓你成長得更快,畢竟台灣之前沒有研發過任何一艘潛艇。那就像韓國一樣,韓國之前也沒有人研發過潛艇啊,但在引進德國潛艇的同時進行學習和吸收,韓國目前已經能夠自主生產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

我認為以台灣人的勤勞和智慧,在消化完這些國家的技術援助之後,未來將會開發出更加先進和可靠的潛艇。

台灣自造潛艇的實質其實就是:日本提供現成的潛艇方案設計,美國滿足其作戰系統和武器的需求,台灣負責建設。

國造潛艇的藍本就是日本的蒼龍級最後兩艘,蒼龍級被喻為過去20年來最好的常規動力潛艇,台灣的國造潛艇有望一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台灣研製經國號飛機的經歷來看,相信台灣能夠把國造潛艇做好。◇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