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線上課程如何讓學生專注參與,不會分心?課前的準備結合互動式的教學技術、分組與遊戲化的課程設計是關鍵。(ShutterStock)
遠程線上課程如何讓學生專注參與,不會分心?課前的準備結合互動式的教學技術、分組與遊戲化的課程設計是關鍵。(ShutterStock)

往下閱讀之前,你必須先對「教學的技術」有一些認知,才能夠理解我說的一些教學技術的觀念,也會先對我說的教學場景和氛圍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因此,請容我簡短地摘要一下甚麼是「教學的技術」。

傳統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是講述,但因為學生容易分心,造成講述的學習成效不佳,所以我透過幾年來在企業內訓教學的磨練,系統化地整理了「教學的技術」:利用一些不同的教學技巧(如問答、小組討論、演練、影片……等),仔細規劃一門課程的開場、過程、結尾(如課程開場時建立分組團隊,過程中融入教學遊戲化操作、結尾時強化教學重點等技巧),整個教學利用ADDIE流程(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做整體規劃,清楚掌握並做好真正的學習關鍵和目標設計,藉此規劃出一個讓學生全神投入、專注參與,甚至忘了時間而進入心流的課程。

2019年出版的暢銷書。
2019年出版的暢銷書。

精彩教學的核心

如果你仔細閱讀上面那段濃縮文字,你會發現,進一步再濃縮後,精彩教學有三個核心:

1. 互動教學技術:持續互動、緊抓學生的注意力,才不會只是單向講述。

2. 分組團隊:互動是以小組、而不是以個人為單位。把學生打散到小組中,以小組為基本單位,教學互動才會更有效。

3. 遊戲化: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遊戲增加參與動力。遊戲化不是真的玩遊戲,而是把遊戲的元素,如常見的P.B.L.三大元素(點數〔Point〕、獎勵〔Benefit〕、排行榜〔Leaderboard〕)融入教學的過程中。當然,遊戲規則、無風險環境、公平、即時回饋機制……等也都非常重要。

而且,上面三件事情還要全部一起結合,才能達成最好的教學效果!實體課程是這樣,線上課程更是如此!

如果你不熟悉「教學的技術」,也請老師不要驚慌,你可以一次只用一個技術:先用互動教學技術,再慢慢導入分組團隊及討論,最後才嘗試融入遊戲化。只要多用幾次,多做幾次,技巧就會越來越熟練,效果當然也會越來越好!

以下是我整個從準備到操作,以及過程中的技巧細節。從參與學員的學習體驗心得,可以證明技巧是真的有效;但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個細節其實都有經過事前的思考和規劃。

課前準備

這次實驗最主要的重點,在於我想複製實體課程的聚焦及氛圍,也就是要像實體課程一樣,能夠讓大家踴躍參與。其中最需要突破的重點,就是導入分組團隊及遊戲化元素。

分組功能的事先測試

分組團隊相對比較簡單,因為Zoom和Webex本來就有自動分組的功能(而且長得蠻像的),我只要熟悉並且驗證一下如何進行分組操作、如何從小組回到主會議室、然後主持人如何在小組間移動……這些功能就好了。

課程之前先自我演練,以便熟悉分組的操作,一個人用四個設備、四個帳號登入。(商周出版提供)
課程之前先自我演練,以便熟悉分組的操作,一個人用四個設備、四個帳號登入。(商周出版提供)

主控端召開會議,其他設備參與,模擬會議環境、分組狀態與訊息傳遞的情況。(商周出版提供)
主控端召開會議,其他設備參與,模擬會議環境、分組狀態與訊息傳遞的情況。(商周出版提供)

但是,一個人在家怎麼練習分組?我的做法,是用多設備、多帳號登入。我分別用Mac、手機、iPad和Windows平板申請了四個Zoom帳號,然後主控端用Mac召開會議,讓其他的設備參與,就可以模擬出四人的會議環境。接下來就進行線上分組操作,再看看不同的設備上分組的狀態及訊息傳遞的情況。

用多帳號登入,除了可以解決線上課程備課自我演練的問題,之後也可以監看線上課程的狀態,我覺得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沒有這麼多的設備,單用電腦和手機組成最小的兩人測試小組也可以。

教具準備:白紙和粗筆

這次進行線上教學時,我還有一個目標:用最少的資訊工具達成最佳的教學成效。因為當資訊工具一多,不只老師會手忙腳亂,同學如果必須在不同的資訊工具中切換,就好像上課到一半必須換到不同的教室上課一樣,每一個切換都會浪費時間,而且還得重新聚焦。因此,「怎麼使用最少的資訊工具」是我這次操作的核心。

那麼,如何進行教學互動?又如何進行小組討論呢?

我想到的解法是:白紙和粗筆!

這兩樣是學生最熟悉的工具,完全不會有上手困難度的問題。我實驗操作了一下,發現只要A4影印紙的一半大小,就足以用來線上討論,而且半張A4紙也容易拿在鏡頭前,不會遮住自己的臉。跟平常教學一樣,用粗筆書寫,鏡頭前投射出來都蠻清楚的。

利用白紙和粗筆,不只可以進行小組討論、還可以進行選擇式的問答或排序,也可以讓個人進行遊戲化的計分(詳細的操作,後面會再說明)。

只用白紙與粗筆,就能使用最少資訊工具並滿足所需。(商周出版提供)
只用白紙與粗筆,就能使用最少資訊工具並滿足所需。(商周出版提供)

因此,課前我透過訊息發了指示,請參與的同學準備:A4白紙三張(裁成一半大小)、粗筆(簽字筆或白板筆),並且上傳了示範用的照片,請大家依我的指示,完成空白的小組計分板。這個訊息要在課程前一天就發出(當然課程當天一開始做也行,但會花上一點時間,不如課前就準備好)。

Google表單

如何在線上教學時導入遊戲化的元素,是我另一個要攻克的線上教學重點。這兩年寫了兩篇教學遊戲化的研究論文,讓我對教學遊戲化的核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除了前面談到的以分組團隊作為遊戲化基礎外,如何流暢地進行遊戲化三元素(也就是P.B.L.─點數、獎勵、排行榜),是重點中的重點。

思考了很久(因為想儘量簡化和流暢),有一天突然想到:我可以用手寫計分加上Google試算表!也就是過程中每一個互動的計分,請個人記錄在手中的表單上,然後每一個回合再請小組統計,登錄在共用的Google表單上。這樣似乎可行,也不會花上太多時間。

為了讓大家可以熟悉並且登入共同的Google試算表,我在課前開好了Google試算表,並且開啟共用,然後把表單縮網址後,傳給每個參與的同學,請他們上網去登錄「個人資料」,像是簽到一樣,並且請大家把網址記起來或bookmark。目的只是要讓大家熟悉網址,以及確認可以操作共用Google試算表。

雖然 Google 試算表已經算是小突破了,但是在「最小化資訊需求,最大化教學效果」的核心原則下,我一直持續思考,甚至到後來越改越簡單,連統計也用手寫,相關做法請參見後面第九堂、第十堂遊戲化主題的專篇文章。

上課前建立Google試算表,開啟共用,並將連結先傳給學員,請大家確認操作。(商周出版提供)
上課前建立Google試算表,開啟共用,並將連結先傳給學員,請大家確認操作。(商周出版提供)

建立備用聯絡管道 開好會議室

因為線上課程不像實體教室,若有問題可以當面溝通,如果有人斷線連不上,老師在教室根本看不到學生,而學生也無法登入教室和老師溝通。因此,為了避免問題,先建立一個備用聯絡管道是很重要的。我的方案是建立FB群組訊息,事先讓大家都加入同一個群組。前面提到的課前準備及聯絡,都透過這個群組發送,並且可以得知大家是不是都看到了。用Line當然也可以,但不建議用Email,因為即時性不夠。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我也會一直開著這個備用聯絡管道(用一支獨立的手機),隨時確保如果有學生被登出或無法登入時,還能夠透過這個備用聯絡管道連繫上老師。

另外,會議室也可以先開好,並且事先(我是提早一天)透過訊息傳給準備要上課的同學們(包含網址、密碼等資訊),這樣大家要上線時不會太忙亂,也可以提早確認軟件以及能否連線。

積極面對 設法搞定

其實,不管是實體或線上,一門好的課程都需要不少的課前準備。只不過,線上課程的準備和實體課程還是有些不同。

因為是透過網絡,我覺得一開始先建立通暢的聯絡管道(不管是FB、Line還是其他通訊軟件),對於接下來步驟的進行相當重要;事先開好會議室、固定網址,然後提早上線測試,更可以減少變數。

教具準備的部份,因為只要紙和筆,倒還蠻簡單的,但是為了達到教學時透過鏡頭分享的效果,事先可以請學員測試一下鏡頭是否正像(而不是鏡像)。這些都可以透過事前的溝通進行確認。

因為我想模擬更真實的狀況,所以我並沒有事先分好小組;這部份,在一般學校的教學應該不成問題。遊戲化和Google表單算是高階技巧,雖然我這次一併測試,但如果老師不太熟稔,也可以暫時跳過。

簡單一句話:線上教學確實是對老師們的一種挑戰,但對我來說也是!我的態度是:積極面對,設法搞定!因為現下看來疫情還沒有那麼快會過去,即使情況穩定了,未來也會有許多運用的機會。如果線上課程是必需,那我們就得想辦法追求更好的教學成效,說不定在過程中,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再次強調:本系列「線上教學的技術」所分享的技巧,都會儘可能降低對軟件功能的需求;也就是說,大部份的技巧不管哪一個線上會議軟件都可以使用!不要被軟件卡住,想辦法克服,不就是我們教學生的態度嗎?真正的問題本來就不在軟件,而是在「教學」啊!#

(本文摘自《線上教學的技術:快速上手的12堂必修課》,商周出版提供)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