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風徐徐,在大澳廣場、小巷、河涌的千盞花燈在夜色中亮起,居民、遊人流連忘返,紛紛拿起手機、相機留下美麗的一刻。過去一到夜晚就沉寂的大澳漁村,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發起活動的「大澳非茂里」創辦人張敏芳(German)回望四年的歷程,感慨萬千,活動反應之熱烈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期:「這四年,我真的無憾了,從第一年沒甚麼人幫手到現在第四年,是超乎我的想像。我們也不是甚麼重要人物,亦不知為何可以集結那麼多人來幫手。好感恩!」

「大澳非茂里」創辦人——German(右)與阿維。(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非茂里」創辦人——German(右)與阿維。(陳仲明/大紀元)

從第一年受訪起,German和拍檔阿維最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生命影響生命」,這些年來她和身邊的朋友亦正是實踐着這一理念。過去花燈只是在自己家門口掛,當他們開始突破,在整條街道掛起時,無私的與他人分享喜悅,照亮的不只是自己家,而是整個社區。她微笑道:「今年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個個都說要在自己家門口掛燈籠。我覺得今年不只是2000多個,加上他們自己掛的燈呢,我想整個大澳有3000個啦,好誇張呢!」

2021年的「大澳水鄕花燈節」,在大澳社區點亮約2,500個燈籠。(陳仲明/大紀元)
2021年的「大澳水鄕花燈節」,在大澳社區點亮約2,500個燈籠。(陳仲明/大紀元)

漫天花燈,讓中秋節的大澳社區變得不一樣。(陳仲明/大紀元)
漫天花燈,讓中秋節的大澳社區變得不一樣。(陳仲明/大紀元)

從大澳走向全港 畫花燈延續社區連結

晚風徐徐,在大澳廣場、小巷、橋樑、河涌、漁船的2,500盞花燈亮起,今年已是第四年舉辦「大澳水鄉花燈節」。(陳仲明/大紀元)
晚風徐徐,在大澳廣場、小巷、橋樑、河涌、漁船的2,500盞花燈亮起,今年已是第四年舉辦「大澳水鄉花燈節」。(陳仲明/大紀元)

當一個個平平無奇的燈籠,出自不同人的手筆,這盞花燈就賦予了與別不同的意義。「我就是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German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拍即合,從2018年在大澳小店的一隅,只有幾個朋友畫花燈,漸漸走出社區,到四年後走遍全港十八區,講起來她都覺得像在做夢一樣。

發起「大澳水鄕花燈節」的German說:「我就是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大紀元)
發起「大澳水鄕花燈節」的German說:「我就是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大紀元)

得以在社區中心、學校、社福機構展開活動,社區組織「花Mi貓」有不小的功勞。負責人黃慧思(Michelle)從第一年參與至今,最初親自上陣畫,如今她和一班熱愛手繪的媽媽已成為導師教更多人參與,她認為得到最多的就是「驚喜」。和不同的團體合作的過程,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得著。在校園裏和小朋友一齊繪畫,她由此感受到孩子們的純真和快樂;走訪盲人學校陪伴弱視的學生,由學生描述,義工協助畫出,讓她進一步認識到弱勢學生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雖然他們看不到世界上的東西,但他們可以用心去感受。」今年首度來到聖雅各福群會教殘疾人士畫燈籠,對她和社工而言都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體驗。聖雅各福群會的項目經理Angus說:「這個活動讓我看到了殘疾人士比我想像中的要強,他們都很有創作能力,有自主的創作方向。」

花Mi貓義工4年來鼎力支持,為「大澳水鄕花燈節」準備上千個手繪燈籠,Michelle身為花Mi貓的負責人,認為4年來得到最多的就是「驚喜」。(陳仲明/大紀元)
花Mi貓義工4年來鼎力支持,為「大澳水鄕花燈節」準備上千個手繪燈籠,Michelle身為花Mi貓的負責人,認為4年來得到最多的就是「驚喜」。(陳仲明/大紀元)

今年首度安排聖雅各福群會教殘疾人士畫燈籠,對花Mi貓義工和社工而言都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體驗。(陳仲明/大紀元)
今年首度安排聖雅各福群會教殘疾人士畫燈籠,對花Mi貓義工和社工而言都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體驗。(陳仲明/大紀元)

身為設計師的阿維,對畫花燈的感受也同樣深刻:「其實繪畫和音樂一樣,都是無分國界的東西,是和人溝通的橋樑,表達自己心情或者對理解事情的觀感。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掛燈籠在街上,都是一種分享。」眼見漫天的燈籠,參與其中的朋友尋覓自己燈籠作品的同時,也在欣賞他人的燈籠,整個過程變成一種互動式的體驗,大澳的花燈儼然變成了一個個社區之間的連結,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透過花燈相聚在一起。也許在走入大澳賞燈之際,又能擦出一些令人驚喜的火花。

從燈籠認識大澳 傳遞保育訊息

用回收鋁罐組合成的大型沙白花燈。(陳仲明/大紀元)
用回收鋁罐組合成的大型沙白花燈。(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水鄉花燈節」自第一屆起,除了一個個手繪燈籠外,還會推出運用廢棄材料製作的大型燈籠裝置。前三年的活動,由阿維主力負責,他分享:「大澳是一個漁村,所以我們的製作也想回應這個主題,讓大家認識漁村的特色。」第一年,他初次嘗試用竹篾紮出花燈的框架,再用在環保活動中回收的各類環保物料串連,一個色彩繽紛的大型錦鯉花燈自此誕生。次年他紮了一隻大蝦燈籠,喻意為「哈哈哈」歡樂氣氛。到了第三年,巨大的招潮蟹一樣引人注目。到了今年,他用回收鋁罐組合成一個大型沙白裝置,在大澳鄉事委員會廣場展出。

代表水鄉花燈節的吉祥物「蜑彈虎」。(大澳非茂里提供)
代表水鄉花燈節的吉祥物「蜑彈虎」。(大澳非茂里提供)

除了大型裝置外,今年還設計了一個代表今屆水鄉花燈節的吉祥物「蜑彈虎」,加入一隻似貓的老虎,概念選自居住在大澳虎山,寓意「虎虎生威」趕走疫情,頭戴「加呀能蟹」帽,在大澳方言中是「能幹」的意思。

German一直相信,大澳之所以吸引人,可貴之處在於它是一條香港碩果僅存的漁村,仍保留着美麗的原始生態,質樸無華的人與人相處方式,這些都是值得彼此珍惜之處,環境保育、文化保育都是這些年來一直對外傳達的訊息。人們在「打卡」之餘,也應該從自身出發,思考怎樣可以愛護身邊的環境。「透過畫呀、燈籠亮燈呀,其實大澳這裏是好有生氣的地方,只不過是有沒有人去做。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你們都想這個地方舒服、環境好,其實要大家一齊去努力,不是我們一兩個人這樣。」

留下美麗的一刻。(陳仲明/大紀元)
留下美麗的一刻。(陳仲明/大紀元)

最美莫過「留下來的水鄉情」

今年花燈節以「留下來的水鄉情」作為主題,在再次面對移民潮的香港,更顯得意味深長。(陳仲明/大紀元)
今年花燈節以「留下來的水鄉情」作為主題,在再次面對移民潮的香港,更顯得意味深長。(陳仲明/大紀元)

最初萌生想法在中秋期間的大澳掛起花燈,German就希望帶出「遊子歸家」的意象。今年花燈節以「留下來的水鄉情」作為主題,在再次面對移民潮的香港,更顯得意味深長。一盞盞燈籠恍如引路明燈,讓大澳這個小社區再次成為眾人的焦點。掛起的燈籠讓節日的氣氛更濃,義工們帶上福袋,將一點心意送到大澳長者家中,為他們送上中秋祝福。

「大澳非茂里」今年再次連同義工一起上門派福袋,為長者送上中秋祝福。(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非茂里」今年再次連同義工一起上門派福袋,為長者送上中秋祝福。(陳仲明/大紀元)

將福袋送到大澳長者手中,為他們送上祝福。(陳仲明/大紀元)
將福袋送到大澳長者手中,為他們送上祝福。(陳仲明/大紀元)

阿維因愛上大澳社區的人情味而在這裏定居,多年來堅持着在社區付出:「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承傳,我們想提升大澳這個地方的價值,當大澳人認識到自己地方的價值後,才會更加好好珍惜,保護這個地方。我覺得這個是價值觀,我們做這件事都是希望教育大家,大澳不是一個鄉下地方,這裏有好多城市人缺乏的人情味。外面有很多物質、金錢堆砌出來的東西,但這裏這種彼此信任情懷呢,才是大澳的核心價值觀。」

義工與老友記們一同畫燈籠,其樂融融。(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與老友記們一同畫燈籠,其樂融融。(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老友記手繪燈籠,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新體驗。(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老友記手繪燈籠,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新體驗。(陳仲明/大紀元)

要說到感謝的人,German隨口就可以唸出一長串的名字,要總結大家的付出,她提到「無私」二字:「比如葉師傅他們,真的是無私地做好多事情,不計汗水、時間、金錢走出來幫忙。其實好多人,台前幕後的,都不計較。」今年邀約好友幫忙製作紀錄片、創作「大澳水鄉花燈節」的主題曲,她希望可以透過這個短片留下一個回憶,讓人看到美麗花燈掛起背後的一班人默默的付出。「甚麼叫民間自發?我們真是資源不夠呀,花燈亮起那麼漂亮,其實背後大家挨了很多苦,以及是大家的不計較。我們做人不應該那麼計較,帶出的訊息就是珍惜眼前人,珍惜這個環境的人和事。」

German一直相信,大澳之所以吸引人,可貴之處在於它是一條香港碩果僅存的漁村,仍保留着美麗的原始生態,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能夠和諧相處。(陳仲明/大紀元)
German一直相信,大澳之所以吸引人,可貴之處在於它是一條香港碩果僅存的漁村,仍保留着美麗的原始生態,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能夠和諧相處。(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居民夫子為「大澳水鄕花燈節」落力付出,更擔任今年燈會的「燈光師」。(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居民夫子為「大澳水鄕花燈節」落力付出,更擔任今年燈會的「燈光師」。(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駿義龍成員黃偉業為「大澳水鄕花燈節」組織龍舟會成員,協助架設燈帶、掛起燈籠等工作。(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駿義龍成員黃偉業為「大澳水鄕花燈節」組織龍舟會成員,協助架設燈帶、掛起燈籠等工作。(陳仲明/大紀元)

河涌上點亮一盞盞花燈,為大澳漁村帶來溫馨氣氛,有賴龍舟會成員的協助。(陳仲明/大紀元)
河涌上點亮一盞盞花燈,為大澳漁村帶來溫馨氣氛,有賴龍舟會成員的協助。(陳仲明/大紀元)

*********

有不少人問German,明年是否會做得再大一些,有甚麼發展之類,是否花燈節可變成類似長洲飄色、大坑舞火龍等等標誌性活動,她淡淡地說:「當家家戶戶都掛起燈籠,我反而想退下來了。我不想公式化這件事,我們有顆心在,可以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可能不會專注在花燈上,有第二條路走。人生就是這樣,離離合合,有聚有散,始終我們做的事情都是給人有希望,這就是我們的初心了!」沒有了花燈節的大澳,將會何去何從,留待眾人想像。

「大澳水鄕花燈節」,能否將水鄉情留下來?(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水鄕花燈節」,能否將水鄉情留下來?(陳仲明/大紀元)

「金句」回顧

「大澳非茂里」創辦人 張敏芳(German):

「每次舉辦活動,不是打風、黃雨警告,就是交通阻塞,就像我的人生一樣,荊棘滿途,但是我們要繼續堅持,不可以放棄,因為這個社區是屬於你和我,每一個人,他都可以為社區發熱發亮!就好像這些燈籠,一串一串,大家緊扣著,這個是社區的情。」

「大澳非茂里」創辦人 阿維(Hiyuki):

「一個燈的力量是有限的,當所有燈串聯起來的時候就會發光發亮!亦都其實代表着大澳這一個地方,從我們開始,將這個熱愛大澳的心態,去承傳和分享。」

大澳駿義龍 黃偉業(葉師傅):

「堅持,好像你餵貓這樣堅持,好像我們扒龍舟都是這樣堅持!不要放棄,有我們在身邊,你不再是一個人。」◇

大澳水鄉花燈節4年回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