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40歲的藍先生,近一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身體並無其它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但最近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於是前往醫院做健康檢查。

通過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雖然瘜肉類型大多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三期。

 藍先生的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BMI指數18.5~24為健康體態,大於27就屬於肥胖)。飲食偏好高熱量油炸物和紅肉(牛、鴨、豬),有抽菸習慣,平日也會喝酒,甚至已有酗酒的傾向(酗酒是指過度飲酒無節制,一次喝下4~5瓶以上罐裝啤酒,或是一次喝600ml酒精含量較高的水果酒)。

進一步得知,他的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但是藍先生卻沒意識到有家族癌症病史應該要提高警覺, 除了要做好生活飲食型態的管理之外,還要提早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民眾飲食西化,年輕族群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此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使得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提高。

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以上述案例藍先生來說,可能早在30歲時大腸內就已經發生大腸癌的癌前病灶(瘜肉),如果能在早期就安排大腸癌篩檢,或許就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曾指出,抽菸者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提早2年;每天喝超過1瓶瓶裝啤酒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1.4倍,女性則是高1.6倍;罹患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會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出2~4倍。

定期做大腸癌和糞便潛血篩檢

梁程超提醒民眾,大腸癌篩檢可以說是健檢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也建議年滿50歲的族群務必進行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能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如果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提早從35~40歲開始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