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一甲子的「精神書局」由第三代黃寶龍接棒,除了堅守在北角和西環的實體店舖外,他還努力透過各種創意方式吸引讀者關注二手書。

「精神書局」如今由黃氏家族第三代接棒,一轉眼已接手近10年。曾在劇集《大時代》中飾演方展博的童星黃寶龍(Sam)退出娛樂圈後,全心投入家族生意。在紙本閱讀日益式微的年代,二手書還有多少生存空間?時代在變,黃寶龍亦不斷嘗試新花樣承傳父業,除了堅守在北角和西環的實體店舖外,他還努力透過一系列的「漂書」活動,到訪不同區接觸更多的人,如近期的「再生閱讀」活動已舉行第四屆,他的目標是「行哂19區」。

黃寶龍回憶兒時,他並非一個「書痴」,興趣亦不在此,對家裏開書局並無太大的感覺,尤其是看到書局中的教科書和練習簿,甚至有些厭倦。他做過藝人,也嘗試過發展服裝、美妝等生意,在而立之年眼見父輩經營的書局租金水漲船高,便有心幫忙做一些宣傳,不忍爺爺辛苦開創的事業付諸東流。他慢慢開始接手家族生意,甚至親手上門收書,從中感受到當中的樂趣和意義:「我剛剛開始做的時候都覺得很有衝勁,做到現在快10年了,我覺得二手書始終有它的價值。尤其是客人在書局找到心儀的書時感嘆『這本書我找了很久』,我就感覺好開心好滿足。」

黃寶龍不忍爺爺辛苦開創的事業付諸東流,慢慢開始接手家族生意。(受訪者提供)
黃寶龍不忍爺爺辛苦開創的事業付諸東流,慢慢開始接手家族生意。(受訪者提供)

一甲子的「精神書局」

「精神書局」60年來的變遷,也見證著兩代人的香港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黃寶龍的爺爺黃森,歷盡戰亂跟隨父親逃難來港,並沒有讀過太多書,為謀求生計,他選擇了在旺角鬧市開書報攤,慢慢累積了資金。黃森在1958年旺角奶路臣街地舖創立了「精神書局」,那時候書店是重要的資訊集中地,二手書的市場更是龐大。1960年後,書局致力於收購舊書,以二手書為主,尤其是二手教科書,更是帶來穩定的收入。書店名氣漸大,黃森依靠勤奮的雙手,養活了5個兒子。

城市發展的巨輪輾向了旺角,千禧年後,旺角舊區重建啟動,位於奶路臣街的二手書老店「精神書局」被迫遷離。雖有萬般不捨,書局還是要離開這個紮根多年的老區。在黃氏五兄弟經過商議後,將父親創辦的品牌註冊為「精神書局有限公司」,先後在北角渣華道和西環屈地街開業,招牌加上「森」字標籤,以感恩父親黃森創辦家業。書局發展至今,再由孫輩的黃寶龍接手。

精神書局的標誌上有「森」字,以感恩創辦人黃森。(陳仲明/大紀元)
精神書局的標誌上有「森」字,以感恩創辦人黃森。(陳仲明/大紀元)

黃寶龍介紹家族書店的歷史時談到,過去爺爺主力發展二手教科書,到了90年代更是書局的黃金時代。千禧年後搬舖,當時的市場方向也有所轉變,他提及:「以前在旺角開的時候,主力是一些教科書,當然文史哲的書都有的,因為當時的教科書沒有那麼多改版,在那個年代一套課本可以用十幾年,可能爸爸讀過的書,兒子還用得著。到了後期,教科書常常改版,最多用5年,過去二手教材的生意模式就不適合了。」他介紹,後來教科書只是書局經營的一小部份,二手書的種類豐富,如英文小說、翻譯小說、文史哲類、烹飪、術數等等應有盡有,吸引了一班來自各年齡層的讀者。令黃寶龍最為感動的是在舖頭「打書釘」兩三個小時的中學生,他們穿著校服,放學後就來舖頭尋覓喜歡的書,一直坐到收舖。黃寶龍說:「我是很歡迎他們的,不會介意他們是不是來買書。」

位於北角渣華道的精神書局。(受訪者提供)
位於北角渣華道的精神書局。(受訪者提供)

穩中求變 以創意延續舊書生命

作為一間老牌二手書店,如何在網絡時代繼續生存,是「精神書局」面臨的一大難題:「最近十多年我們豐富不同的書種,但是始終困難,因為電子書、多媒體的衝擊,資訊渠道多了,看書的人少了。」身為書局的第三代掌門人,黃寶龍意識到不能再固守過去的經營模式,在「守業」的同時,還要想一些新穎的方式吸引新讀者前來。

位於西環屈地街的精神書局。(受訪者提供)
位於西環屈地街的精神書局。(受訪者提供)

黃寶龍觀察到很多客人喜歡在西環舊區騎單車,他就想到一個結合單車和舊書的計劃:「我們在書局提供80元一日的租單車服務,在這裏租單車到西環遊覽,遊覽完了之後,可以在書局內選一本價值40元的書帶走。我們用這個概念,吸引一些年青人重新接觸書。」雖然這並非可以賺到很多錢,但這一創意還是成功的,他喜見一些年青人結伴前來租單車,旅程結束後選書,非常認真。

黃寶龍觀察到很多客人喜歡在西環舊區騎單車,他聯想到一個結合單車和舊書的計劃。(受訪者提供)
黃寶龍觀察到很多客人喜歡在西環舊區騎單車,他聯想到一個結合單車和舊書的計劃。(受訪者提供)

客人可以在精神書局租單車遊覽西環舊區,圖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俗稱西環碼頭)一景。(受訪者提供)
客人可以在精神書局租單車遊覽西環舊區,圖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俗稱西環碼頭)一景。(受訪者提供)

客人租單車遊覽後,還可以在書局內選一本價值40元的書帶走。圖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一景。(受訪者提供)
客人租單車遊覽後,還可以在書局內選一本價值40元的書帶走。圖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一景。(受訪者提供)

看完的書與其藏於斗室,不如拿出來與大家分享。2016年,精神書局受非政府組織Free Foundation之邀,在大角咀合作舉辦「再生閱讀」活動,把二手書帶到公共空間,並設多場嘉賓分享會,與讀者一同分享故事。黃寶龍認為第一屆的活動給了他信心:「我覺得第一年都很成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所以之後都繼續參加。」每一屆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在活動場地除了舊書展銷外,還有一些藝術品、打卡位供訪客拍照留念。

每一屆的「再生閱讀」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內容,2018年特別設立Harry Potter專區。(受訪者提供)
每一屆的「再生閱讀」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內容,2018年特別設立Harry Potter專區。(受訪者提供)

精神書局自2016年第一屆「再生閱讀」活動起,一直參與其中。圖為今年第四屆「再生閱讀」活動場景。(陳仲明/大紀元)
精神書局自2016年第一屆「再生閱讀」活動起,一直參與其中。圖為今年第四屆「再生閱讀」活動場景。(陳仲明/大紀元)

「精神書局」的藏書過萬,在疫情前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覓書,特別是移民海外的華僑,每次回港都會到書局掃貨,帶走大批的舊書。這些銷量可以佔書局銷售額的2至3成。疫情爆發後,書局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黃寶龍表示:「疫情前我們的生意已經好勉強,疫情發生後的打擊就更大,我想不只是我們,整個業界都少了好多生意,我們唯有盡力做了。」

談到轉型的方式,黃寶龍並不贊成改作網上選購二手書,他始終覺得親身翻閱選購更有意義。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走遍全港不同的區展覽藏書,鼓勵更多人了解「精神書局」,重拾紙質閱讀之樂:「年青人不來我們的二手書店,我們就到他們家附近,不用走那麼遠。我們也想變通一下,走出書局,去不同的地方。始終我覺得實體書有它的價值,人們親手翻一翻書,可能看到這個書名好吸引啊,內容很好啊,就會去看。」

*********

黃寶龍自言,他願意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來自客人:「我接手快10年了,10年前認識的客人,10年後他們還繼續來,我覺得很感動。每一次看到他們找到一些心儀的絕版書興奮的樣子,我就覺得好滿足,不是為了賺他一點錢,是真的幫到他找到他的書,我就覺得很有意義。」◇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