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冒名發假消息 法輪佛學會澄清「不會撤出香港」

近日,有社交傳媒帳號冒用法輪功名義發帖稱,將撤出香港。香港法輪佛學會12日澄清,「沒有打算撤出香港」。

香港法輪佛學會表示,香港法輪功沒有建立任何官方的社交傳媒帳號,譴責有人在故意製造事端,利用假帳號製造「假新聞」,對此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佛學會又強調,香港法輪佛學會是香港合法註冊的社團,享有《基本法》保護下的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

有社交傳媒帳號11日,以「香港法輪大法學會」名義發貼文稱法輪功學員將撤出香港,多間傳媒今日引述此貼文。

香港法輪佛學會今年2月13日曾在網站發表聲明,澄清部份社交帳號以「法輪功」、「香港法輪大法學會」等名義冒充法輪功學員,並不代表法輪功。

中共撤大使碰「硬釘子」 立陶宛議員:半年後就悄悄回來

近日,中共在幾宗外交事件上遭受挫折。一宗是中共杜撰「瑞典生物學家」造謠美國施壓下的病毒溯源之事。結果一向中立國的瑞典看不下去了,於是上演一幕國家之間的「造謠」和「闢謠」的對決。瑞典以一紙「尋人啟事」,希望「生物學家」露面,令中共急忙撤稿、自打嘴巴,留下一個餘音迴響國際的笑柄。

另一宗外交事件是中共近日碰上了「硬釘子」。

8月10日,中共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對方也召回駐華大使,以報復立陶宛和台灣互設代表處之事。

不過,歐洲的彈丸小國一點不示弱,立陶宛政要開始發聲反擊,其中一名議員還發文譏諷稱,「不出半年,中共就會低調返回。」

10日當天,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對傳媒表示,立陶宛與中方的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立陶宛可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發展關係。如果「對話」變成單方下最後通牒,「這在國際關係上無法接受」。

立陶宛外交部當天也發聲明回應稱,「對中方之舉表示遺憾」,同時重申,立陶宛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像歐盟和世界其它國家一樣,決定與台灣建立互利關係。

歐盟發言人當天表示,對中方的行動「感到遺憾」,又說中方和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的雙邊關係,「已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歐盟整體與中國的關係」。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回應事件時稱「我們與北約盟友立陶宛站在一起」。

當天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在 FB 發文稱,立陶宛無意干涉中國內政,但也不能忽視世界的真實現況,目前一系列國家都在台灣開設了代表處,「順帶一提,梵蒂岡甚至早已承認台灣是真正的中國」。

馬爾德基斯還譏諷地說,「過去中共也曾多次召回駐外大使,但他們都在半年後悄然返回駐在國,相信這次也會如此。」

美議員稱中共軍事意圖明確 真正目標是台灣

圍繞台灣問題,近期,中共對台施壓力度增強,美軍將領、政學界人士陸續有人對北京可能在未來幾年,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提出警告,對台灣可能成為美中衝突熱點的擔憂在增加。美國一名聯邦資深議員對美國之音表示,台灣是中共的「靶心」,華盛頓必須加強在地區的威懾能力。

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8月早些時候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對台灣成為美中之間的熱點感到擔憂,他同意美國提供台灣必要的防衛武器,因為中共對台灣的軍事意圖非常明確。

麥考爾說:「我們知道,他們(中共)從軍事的角度上,想得到台灣。我已同意外交委員會提供台灣軍事武器以便能自我防衛。我又跟負責太平洋司令部艦隊的上將交談過,確保我們在該地區有威懾能力,讓此事不會發生。」

麥考爾說,他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過多次,包括在紐約的一次晚餐聚會,很清楚的是,「台灣時刻擔憂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威脅」。

麥考爾又對中共在香港的強硬手段感到憂心。不過,他說,台灣才是北京真正的目標。

麥考爾說:「我對北京一槍不發,就以『國安法』接管香港的咄咄逼人軍事作為,感到擔憂,接下來,台灣真的是處在靶心。」

他還說:「習近平主席很有可能嘗試奪取台灣,我們必須在南中國海為台灣及其近鄰提供軍事威懾,以防範這種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

美中國問題專家:習有兩心病 不敢輕易攻台

不過,中共是否真的計劃近期內武力統一台灣,美國專家的看法各有不同。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章家敦8月3日在接受大紀元「思想領袖」英文節目的專訪時表示,目前的情況雖然很複雜,但習近平實際上,不會為台灣而試圖發起一場戰爭。他認為習近平有兩個心病不敢動台灣。

章家敦說:「第一,為了讓中國(中共)占領台灣,習近平必須讓一名將軍控制中國(中共)的全部或大部分武裝力量。這將使這位將軍或上將,成為中國最有權力的人。我認為習近平不會這樣做。」

「第二,中國(中共)外交政策的頭號目標不是奪取台灣,而是保住共產黨的權力。即使習近平認為能占領台灣,其代價也是可怕的。他可能也不會這樣做,因為習近平知道共產黨可能會因為可怕的代價而垮台。」

傳軍方「拒絕打仗」 向習告狀:不為戰狼惹禍「買單」

另一方面,近期,中共的外交部批軍方「軟弱」惹怒軍方。在北戴河會議期間,《南華早報》放出消息稱,中共外交部和國防部在處理國際關係問題上發生內鬥,各自向習近平「告狀」。

8月9日,《南華早報》引述中共一名內部人士的話說,中共外交部和國防部為了話語風格而明爭暗鬥,外交部在國際上儘逞口舌之快,樹敵無數。而當民主國家被戰狼激怒,跟中共真到了戰爭邊緣,中共軍方卻拒絕跟「多國聯軍」交戰。

消息人士說,外交部和國防部的爭鬥甚至鬧到了習近平那裡。外交部「甚至批評中共軍隊在與美國打交道時過於『軟弱』」,「軍方則向習近平表達了對外交部戰狼外交的擔憂,稱不會為他們的不負責任言論『買單』」。

報導還說,總部設在北京的全球化智囊(CCG)上月舉辦「中國新敘事」研討會,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在會上警告,外交部正在形成奇怪的「外宣內宣化」,造成「宣傳對象混亂」,很難區分到底是說給國外聽的,還是說給國內聽的。

報導引述分析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共宣傳分成對國內和對國外的「兩套標準」,對內強硬、反美;對外則謙虛、低調,被稱為「熊貓外交」。如今外交部和國防部的互懟,凸顯中共外交圈的「戰狼」與「熊貓」兩條路線出現了更大的衝突。

不過,這篇報導在數小時後就被撤下,又傳出接受採訪的儲殷被「高層警告」。

中共「戰狼」外交始於「習近平時代」,《南華早報》的報導似乎暗示習近平的外交政策在黨內引發爭議。

評論人士認爲,如果該消息屬實,有可能是反習派向外界泄露高層正在內鬥,還有習近平難撐大局的秘密。聲稱「絕對忠誠」的軍方有自己的看法,對習近平戰狼外交惹出的麻煩「拒絕開戰」。

整肅娛樂業卡拉OK遭殃 網民:我們是北韓嗎? 

戰狼在外遭遇挫折,絲毫不影響中共對國內各行的整肅。近日,中共對大陸各行的整肅進行到了娛樂場合。

8月10日,中共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一則於7月26日成文的《歌舞娛樂場所卡拉OK音樂內容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稱,嚴禁歌舞娛樂場所播放的卡拉OK音樂曲目中含有「危害國家統一、煽動民族仇恨、違反國家宗教政策」等內容。

文化和旅遊部為此建立了全國卡拉OK音樂內容審核專家小組,建立全國卡拉OK音樂違規曲目清單制度。要求各娛樂場所「自審內容」。相關規定從10月1日開始實施。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說,中共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新規定「進一步壓制言論自由」。

報導指,這不是中共第一次禁止在卡拉OK場所播放的歌曲,2018年有6000首曲目被禁,2020年又以「宣揚暴力」為由封殺100首曲目。

對於中共審查卡拉OK曲目,網民驚呼「紅歌時代全面來臨」「文革又來,紅歌時代!我們是北韓嗎?」

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楊海英認為,中共已開始在推進文革2.0。他說,現在要全面唱紅,所以文化會走向凋零。現在中國正走向全面鎖國,在思想上和意識形態上,已沒法和國際社會掛鉤了。

鄭州公布泡水車逾40萬輛 網友:排列整齊像墓地

河南暴雨,水庫無預警洩洪造成的「鄭州7.20洪災」到底淹沒了多少生命,可能成為中共永久的秘密。不過,近日,京廣隧道被淹,無數地下車庫被淹,以及無數街道被淹,留下的泡水車數量浮出水面。數字驚人,以致於有網友不敢多問:「車主在哪裡?」

8月11日,河南省汽車行業商會發布統計結果:鄭州泡水車已超40萬輛。據鄭州當地傳媒引述這份統計結果稱,鄭州目前共有40萬輛車因災受損,河南保險機構共接到理賠報案41.23萬件,初步估損98.04億元。

報導稱,因受損機動車超過了保有總量的8%,40萬輛「泡水車」成為暴雨之後最難解的善後問題之一。

該報導沒有談及現在車主是否還在?以及與洪災相關的死亡人數等。此前,河南官方通報,水災中,292人遇難、失蹤47人。

民間官方數據一直存疑,有網友指,洪災中,「京廣隧道」變成「死亡隧道」,隧道內當時恐有上千輛車。但至今官方僅承認拖出近300輛車,發現6名遇難者遺體。
此前,有網友拍攝的錄像顯示,其中一個停車場停放了約4千輛泡水車,場面讓人觸目驚心。大多數車輛都糊滿了泥,很顯然,這些不是停在街面上的泡水車,而是經過了大洪水挾裹的泥沙洗劫之後的結果。

網友稱形容是汽車「墳場」,質問「人呢?鄭州到底死了多少人?」

有知情網友披露:「我身邊很多河南朋友,有的在這次洪災中失去了親人,但是公司和國保特務們已經威脅他們不能亂說,要不然工作沒了,還會被拘留。」

另有網友分享了不同空地的泡水車照片。

有網友說:「整齐的就像墓地。」

「好可怖,彷彿世界末日到來,荒蕪的地表,泥濘的汽車,人去往哪裡了?」

另有網友說:「中共的謊言從他們非法建政開始,還差這一回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