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版國安法」實施一年來,現在的香港正在面臨著又一波的移民潮,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都推出了「救生艇」計劃,放寬港人移居。8月5日的時候,美國總統拜登還剛剛簽署了一項備忘錄,允許在美港人延期居留18個月,為在美港人提供了一個臨時避風港。

自「港版國安法」實施一年來,香港正面臨又一波的移民潮。圖為香港國際機場。攝於2020年10月20日。(Getty Images)
自「港版國安法」實施一年來,香港正面臨又一波的移民潮。圖為香港國際機場。攝於2020年10月20日。(Getty Images)

在港人的這一波移民潮中,有小孩的中產家庭成了主力。那我們就來聊聊,這波移民潮對香港帶來的衝擊。

各國推出「救生艇」計劃 數千港人移民海外

我們先來看拜登剛剛簽署的這個備忘錄,拜登在備忘錄中說,美國支持香港居民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所以他指示國土安全部對目前的在美港人,實施長達18個月的「暫緩強制遣返」(Deferred Enforced Departure),而且符合條件的港人也可以在美國申請就業。

在上個月的時候,拜登政府還剛剛把7名駐港中共官員列入制裁名單,同時,還向美國企業及其員工發出警告,稱香港狀況正在「惡化」,美國政府準備發布一份營商指導文件。

那中共有甚麼反應呢?有知情人士在幾天前透露,為了回應美國和歐洲在人權、貿易和技術等問題上的施壓,中共也計劃在香港和澳門推出一個新的法律,類似於中共在今年6月快速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

在香港實施國安法後,已經有多個國家都推出了「救生艇」計劃,放寬了對港人的移居條件。而德國之聲的調查發現,目前是英國和加拿大最歡迎港人移民,其次是澳洲,而美國和德國也對香港人打開了庇護的大門。

其中,英國針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就是BNO的持有者,在1月31日開始實施「5+1」簽證計劃。BNO港人可以攜帶家眷前往英國生活、讀書或是工作5年,之後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再住一年後可以入籍英國。據報道,英國政府在第一季度,已經收到超過3萬4,000份的BNO「5+1」簽證計劃的申請,其中有7,200份申請已經在頭兩個月獲批。

隨著離港人數的增加,進入7月以來,香港國際機場也已經籠罩在了一片離別情緒中,因為英國政府早前宣布,持BNO護照港人申請移民英國,如果在7月19日之前離港,可以在入境時申請過渡許可證(LOTR),而從7月20日開始,就要獲批簽證才可以入境英國了,所以有數千人希望能在7月19日前離開香港,搭上飛往英國的「尾班機」。

今年3月份,香港民意研究所曾發布過一份民調報告,顯示有21%的受訪者計劃永久離開香港,也就是說,每五名香港人中就有一人想移民。如果按香港總人口750萬計算,可能移民的人數將超過150萬。

而香港移民潮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人才和資金的流出。

數據顯示,香港人口在去年降到747.4萬人,與前年相比,減少0.6%,主要是因為香港首次出現6,700人的人口自然負增長和接近4萬人的淨移出,而相關的人口流失也創下了35年的歷史新高,比「六四事件」觸發的移民潮更為嚴重。

此外,移民申請需要俗稱「良民證」的「無犯罪紀錄證明書」。據統計,今年頭5個月,香港警務處接到了15,707宗「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申請,數量已經達到了去年全年總數的54%;而在5月份時,更是達到了3,923宗,是近4年半以來的新高紀錄。

與此同時,香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僅是去年第三季度,就有8,100人以永久離境為由提款,總額為17億港元;而在「國安法」實施之前的第二季度,共有6,000人提款9.9億港元。

香港學校備受衝擊  未來影響難以估計

大家知道,香港在歷史上,比如在1989年和1997年都發生過移民潮,那麼這一次移民潮和以前相比有甚麼不同嗎?

這個不同之處在於,如果說以前香港人移民是因為對前景感到不確定,那麼現在香港人離開,則是因為非常確定,「港版國安法」的實施將對香港自由或是下一代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除了20多歲的年輕人和有積蓄的專業人士,有小孩的中產階層家庭是這一波移民潮的主力。

很多香港人都表示,移民海外主要是不想小朋友繼續在香港讀書,因為學校裏沒有了以前那種學術風氣,也擔心子女沒有思想自由、言論的空間,更不能接受子女被國安教育洗腦、接受中共謊言灌輸和扭曲的價值觀。

而事實上,家長們擔心的事情也已經在發生,今年2月,香港教育官員曾發布指令,要求幼兒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然後從小學開始授課教導孩子們遵守去年實施的「港版國安法」。之後,一門必修高中課程——「通識教育」,也被修改成「公民與社會發展」,將在9月開始推行。與此同時,至少3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嶺南大學,將從9月開始實施國家安全教育,學生必須參加有關中國和香港發展的課程、講座和研討會。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波移民潮,對香港的學校教育衝擊特別大。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一個協助港人項目「UKHK」6月起在網上做問卷調查,截至6月21日,共訪問了1,012人,當中97%的受訪者正在英國或正計劃移居英國,其中63.5%的受訪者表示,與子女同行,而同行子女當中接近六成是小學生;移民英國的港人當中,有13.2%的受訪者表示,會帶父母前往英國,UKHK推算,平均每5個移民英國的家庭中就有一名長者。

香港教育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到2021學年,大約有19,300名學生從當地和國際中小學退學,約佔學生總數的3%,幾乎是前一年10,400人的一倍。而且隨著入學人數下降,一些學校也面臨資金挑戰。

除了學生退學之外,也有很多教師離職。而教協5月初公布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香港1,178名中學、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的教師以及校長中,大約有四成受訪者(474人)有意離開香港教育界,其中71.1%的受訪者表示,「政治壓力增加」是離開的主要原因。

可以看到,在「國安法」實施後,教師們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不僅要適應新課程的變化,在挑選新聞和討論題材時也都要很小心,因為擔心收到匿名的政治投訴。

媒體報道說,有在香港中小學任教的老師反饋說,有時會有穿著便衣的國安,在學校升旗禮上觀察老師。一名老師說,她當天碰巧穿了黑色的裙子和衣服,馬上被便衣國安叫入房間問話。也有老師說,所在學校的校長比較好,在前一天有提醒老師們,明天穿得鮮豔些,要有國安來觀察大家。還有教師說,教師也要被逼接受「國安教育」,如同被洗腦一樣,十分難受。

7月時,香港中學校長會也提交建議,指在移民潮下,學校面對嚴重的教師流失問題,建議港府「認真聆聽香港人心聲,了解港人移民的原因,制定合適政策以挽回港人信心」,並表示大量學生移居海外,或是前往海外升學,對香港未來的影響難以估計。

香港經濟惡化 競爭力下降

此外,香港的經濟情況也在惡化。法新社報道說,民眾對香港政府的失望,不僅來自其對北京的俯首帖耳,還來自於無法解決香港的天價樓市,無法緩解貧富差距。雖然香港人均GDP約為4萬8千美元,而且在香港750萬人口當中,億萬美元的富翁在5年中上漲了48%,超過5,000人,百萬富翁也有28萬人。但是,在2019年以來的這兩年當中,每個月收入不超過1,170美元的香港家庭數量翻倍,逼近15萬個,不少民眾節衣縮食。而香港的失業率也在今年年初一度攀升到7.2%,是17年以來的新高點,之後有所回落。而目前等待社會住房的平均時間是5.8年,也比林鄭月娥上任時要多出12個月。

另外,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所公布的,今年最新一期《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全球64個國家或地區中,前四名為瑞士、瑞典、丹麥、荷蘭,而香港的競爭力,由去年的全球第五位,跌到了今年的第七位,低於排名第五的新加坡,為亞洲第二。香港與新加坡同為小型開放經濟體,2017年的時候,香港的總競爭力還是排全球第一,但從2019年起被新加坡超越。

這份報告中,香港在經濟表現方面的排名,從2019年開始大跌,今年僅排全球第30,新加坡則居榜首。在政府效率中,香港的「社會框架」排名大幅落後,只排第34位。「社會框架」評分項目包括人口老化程度、政治穩定、社會凝聚力、言論自由、堅尼係數等等。

此外,在7月上旬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日資企業對香港經濟的信心也開始動搖,在接受調查的600多家在港日企中,56.5%的受訪者對「港版國安法」的實施感到「非常憂慮」或是「憂慮」,比4月份的調查上升了5.7個百分點。而其中,考慮減少或撤走香港投資的企業佔到25.5%。

對於眾多移民海外的港人來說,離開親人和故鄉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有人將這種匆匆離港的情況形容為「政治走難」,雖然很多人並不是親身受到政治迫害,但眼見香港失去法制和自由,也不希望下一代在「國安法」下接受洗腦教育,只能忍痛離港。對於很多無法和兒孫一同離港的老人來說,可能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憂慮。

當然,關注權力的中共從來都不會去關注民眾的疾苦,而從習近平的「七一」講話來看,北京徹底整頓香港的圖謀,不會因為港人移民潮有任何改變,而港府官員也繼續唱好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甚至表示,香港機遇無限,現在是最好時刻。雖然不清楚這個「最好時刻」具體是指甚麼,不過,在人才流失、學生移民等情況下,移民潮倒確實帶給香港兩點變化,一是移民會從勞動人口中剔除,所以香港的失業率連續4個月下降到5.5%,快要接近去年年初的水平;二是因為學生移民讓考生減少,所以今年可能是香港最容易入讀大學的一年。

慶幸的是,香港人現在還走得了,而對大陸人來說,出國的路是越來越難了,前兩天,中共再以疫情為由停發護照,關上了因私出國的大門。只是,讓一些人憂慮的是,今日關上了國門的中國,或許就是明日的香港。◇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