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得神髓

唐代書法家懷素和尚的狂草,繼承了張旭的風格並有所發展。

懷素小時候,為了練習書法,曾用芭蕉葉當紙。後來,他做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刷上漆,在上面練字。寫了擦,擦了寫,竟把木盤和木板都寫穿了;用過的廢筆,堆得像個小丘,在上面蓋了一層土,取名「筆塚」(埋筆的墳堆)。

晚年,懷素已名噪一時,但他還是虛心地向大書法家顏真卿求教。顏真卿問他有甚麼心得,懷素答道:「我觀察夏天的雲層,變幻無窮,像奇峰起伏,就時常取法於它。它那種舒展暢快的情景,就像展翅的鳥飛出森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看到開裂的牆壁的紋路,每一道都是那麼地自然。」顏真卿說:「比起屋漏痕來怎麼樣?」他認為書法用筆應像屋漏的痕跡一樣,既自然生動沒有停頓的痕跡:又起伏動盪、時見頓挫。懷素聽罷起立,握著顏真卿的手說:「啊!您得到了書法的神髓了。」

王維評畫

大詩人、大畫家王維,一次到朋友度敬休家,看見牆壁上掛著一幅《按樂圖》,畫的是一群樂工,正聚精會神地演奏一支樂曲。王維精通音樂,他說:「這幅畫,畫的正是吹奏《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有人不信,就找樂隊來表演這曲子。當演奏到第三疊第一拍時,用畫對照,果然,吹奏者的姿勢、動作、表情,與畫面完全一樣。

~據清代《淵鑒類涵》◇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