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年),山東鄒城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亞聖」之稱。

孟子的母親仉氏(?~前三一七年)是戰國時鄒國人。孟子三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孟母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留下了「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杼教子」等教子佳話。既成就了孟子,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尊崇。

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父親早亡,他和母親相依為命。起初,孟家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看到了,認為這裏不是自己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於是,孟母就帶著孟子把家搬遷到市集旁邊。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迎客,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知道後,又覺得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到學校附近。在這裏,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這個時候,孟子的母親才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可謂用心良苦。

買肉啖子,斷杼教子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

在孟家還在市集旁居住的時候,有一次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甚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回應:「給你吃!」孟子聽後十分高興地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肘的生活費中,拿出一部份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並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剛織好的布剪斷了。

孟子見狀心裏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甚麼事。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學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很受觸動,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之句,就是依據上述故事編寫而成,孟母也被推崇為賢母的典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