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TikTok(抖音)、視像會議平台Zoom、新聞資訊平台News Break,對於美國人來說並不陌生。疫情後,這幾個平台都迎來應用的高峰期。可是,除了TikTok因其「中國血統」引發數據安全與私隱問題爭議外,其它軟件應用的中國關係或血統,很多美國人並不知道。

在蘋果商店搜「免費新聞應用」,News Break排第一,其口號是「一切本地化」。(手機截圖)
在蘋果商店搜「免費新聞應用」,News Break排第一,其口號是「一切本地化」。(手機截圖)

但隨著這些平台深入美國,私隱安全的問題遲早會被人關注。

上周日(5月23日),位於波士頓的經濟雜誌《連線中國》(The Wire China)刊文《誰的新聞?》文中說,News Break雖然是美國本地新聞的匯總平台App,根子卻在中國,能對中共的影響力免疫嗎?

News Break定位為專注於美國本地報道的新聞匯總平台,在中共病毒(俗稱武漢病毒、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期間,該平台用戶大增。根據研究機構Sensor Tower網站的數據,2020年,News Break在美國熱門新聞應用程式中下載量排名第一,在美國兩家應用程式商店的安裝量估計均達到2,370萬次,遠遠超出CNN和霍士新聞。News Break現在聲稱每月有4,500萬活躍用戶,在Google Play上排名第一,在蘋果新聞應用程式上排名第三。

然而,News Break並非植根於它所服務的美國當地社區,所謂的本地新聞都是別人做的。實際上,它是由中國企業家和電腦科學家在矽谷創立的、由AI數據驅動的新聞速遞,也就是轉發主流新聞機構Feed的匯總App。跟谷歌和蘋果的新聞App差不多,卻有更多老美看News Break。

News Break的總部設在加州山景城,並在西雅圖、北京和上海設有辦事處,由母公司Particle Media擁有,雅虎前高管鄭朝暉與曾任百度高管的任旭陽於2016年成立。

《連線中國》的文章試圖搞清楚,在中共政府所謂的「走出去」戰略中,News Break到底是「借船出海」還是「造船出海」——一個由中國人在美國造船廠建造的「船」?

美國傳統地方媒體衰落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2019年11月「危機中的當地新聞業」報告,曾經支持地方報紙的傳統商業模式已難以維持,近年來,美國數千家地方報紙倒閉。他們的消失使數百萬美國人失去了重要的當地新聞來源,超過6,500萬美國人生活在只有一份當地報紙或者根本沒有報紙的縣裏。

而匯總並分發全國新聞內容的Facebook和谷歌可謂「罪魁禍首」,這兩家科技巨頭是數字廣告市場中的最大競爭對手,佔了全國數字廣告收入的58%,但在本地市場中卻佔比高達77%,這擠壓了本地新聞出版商。結果是:本地新聞的受眾持續減少,廣告收入消失了,本地的新聞沙漠增長。

布魯金斯學會報告最後指出,對地方新聞業的需求其實並未改變,但是能夠維持有利可圖的地方新聞業模式的經濟動力卻發生了變化。結果是美國許多社區面臨一場地方新聞危機。

News Break瞄準美國本地新聞的空白

News Break的切入點正是北美本地信息服務,通過聚合本地新聞引來流量,與做全國新聞的主流媒體有所不同。鄭朝暉曾在媒體上表示,用戶對於本地新聞有很強的需求,但當前是「供不應求」。他的口號就是「一切本地化」,承諾「復興當地新聞生態系統」。

根據大陸「一點資訊」網,News Break營運總監吳泳升在矽谷舉行的一項活動中說,美國主流媒體壓倒性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家事務和名人八卦上,而他認為「這些新聞與我的日常事務無關。只有高質量、高度相關的本地新聞才能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新聞只是一個切入點,News Break主要投資於所謂的「長尾需求」,根據用戶的瀏覽喜好定向推薦,用數據驅動的方式尋找核心用戶來進行市場行銷。一旦用戶註冊了感興趣的行業,News Break就會推薦更多相關的頻道。

但《連線中國》的文章表示,最近幾個月來,News Break的算法未能贏得美國媒體觀察家的好評,文章引述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的Tow數字新聞中心主任貝爾(Emily Bell)的推文說,其推薦算法幾乎是危險的激進行為,而且「無節制」,已經「毫不猶豫地(向她)發送了數十篇『疫苗接種後死亡』的文章,或一堆嚴峻的『本地』犯罪新聞。令人不安的用戶體驗。」貝爾在推文中說。

在在線問答網站Quora上,許多用戶回應了貝爾的擔憂。儘管News Break總部在加州,但其與中國推新聞類興趣門戶「一點資訊」的關係(鄭朝暉是News Break創始人,也是「一點資訊」的前創始人),導致許多觀察家問:News Break的背後有誰?

「這是一家與中國有聯繫的公司,包括人員、業務或技術開發都存在重疊。」布拉格查理大學經濟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哈拉(Martin Hala)對《連線中國》說,由於這層關係,News Break不能「對來自中國當局的壓力免疫」。

文章說,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政府在News Break擔任了甚麼角色,但近年來,中國政府對美國應用平台的影響力屢屢成為話題,眾所周知的,像TikTok和微信(WeChat)在美國已受到審查,甚至Zoom也存在資料被「送中」的爭議。

Zoom的安全與私隱問題

去年六四天安門事件31周年期間,中國民運人士在視像會議平台Zoom發起紀念活動,不料活動舉行到中途被斷訊,美國付費用戶周鋒鎖的帳號也一度被封,Zoom之後聲稱是為了遵循中國「當地法律」。

事件引發巨大爭議。外界才注意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公民實驗室」(The Citizen Lab)去年4月就爆出,華人袁征在美國創辦的這家Zoom公司,根本就是「一家有著中國心的美國公司」。他們在兩個Zoom用戶(一個在美國,一個在加拿大)的視像會議進行實測發現,會議加密和解密的密鑰是從北京的Zoom服務器發出的。

也就是說,北美的兩個Zoom用戶聊天,還要繞道經過北京的服務器。「公民實驗室」提醒,Zoom在中國註冊了3家公司,在中國有至少700名開發人員,Zoom可能有法律義務向中國當局披露這些密鑰,通話的內容也就會被獲取。報告還指出,Zoom的加密存在問題,並沒有真正實現端到端加密。

「公民實驗室」的結論是,Zoom不適合敏感對話,包括那些擔心間諜活動的政府部門,擔心網絡犯罪和工業間諜活動的企業,處理敏感的患者信息的醫療保健業者,從事敏感話題的活動家、律師和新聞工作者。

隨後,Zoom宣佈中國境外數據永不進中國。新浪科技網報道稱,Zoom創始人袁征在一封公開信中解釋說,北美的視像通話中途繞道中國,是因為如果用戶附近的服務器太擠,軟件就會去嘗試連接備份服務器,這才連到了中國的服務器上。技術補救就是「免費用戶將被鎖定在其帳戶所在的默認(美國)區域內的數據中心」。

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

儘管News Break逃離了聚光燈,但隨著其最近流行度的增加,也開始發生變化。

News Break的發言人維德曼(Greg Vederman)對《連線中國》表示:「Newsbreak是一家美國公司:美國總部,美國數據,在美國投資。如果採訪聚焦在中國元素,我們會傾向於禮貌地拒絕,因為這樣的採訪請求通常基於可以理解,但不正確的假設,以為News Break是中國公司。」

但分析師表示,像News Break這樣的新聞應用程式值得仔細觀察。對外關係委員會(CFR)的高級研究員庫蘭茲克(Joshua Kurlantzick)指出,中共官媒不擅於打動外國觀眾,對此北京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例如隨外報發行等模式,稱之為「借船出海」。那些在《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見過「中國觀察」夾頁的人,應該對此做法很熟悉。

《連線中國》的文章提到,目前尚不清楚News Break是借來的船,還是新船、一個在美國造船廠建造的船,但是News Break的公司歷史顯示,它與中國的關係比它可能承認的要緊密。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數據科學家周丹尼(Daniel Chou)說,該應用程式對本地新聞的關注,是「情感分析」的潛在聚寶盆,將情感分析和人工智能結合,可產生一系列的應用,例如用於跟蹤和了解政治見解和監視。

「一點資訊」與中共政府的關係,從中國科學網上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來。據報,「一點資訊」(2016年)已和100個中央部委、辦建立了友好關係,服務對像覆蓋黨政軍,「得到中央各部委、機關機構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2016年6月的這篇文章還描述了「一點資訊」為政府做的工作:一是「成為講好新疆故事,傳播新疆好聲音」的移動端政務信息發佈平台,二是「新疆政務信息發佈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規範加強對國內在線信息領域的控制時,「一點資訊」先後拿到《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與《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兩張牌照,成為首家獲得新聞牌照的民營移動互聯網企業與資訊平台。

根據「環球網」2015年的一篇報道《一點資訊進軍美國 創始人將親赴督戰》,「一點資訊公佈國際化戰略最新進展:創始人將親赴美國督戰英文市場。一點資訊官方表示,此次美國公司成立,是一點資訊全球化的關鍵一步,……將『興趣引擎』切入美國市場,……成為真正有全球科技影響力的中國互聯網創新企業。」鄭朝暉在文中表示:「讓中美兩地的團隊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

《連線中國》文章用許多篇幅梳理了News Break與「一點資訊」和「鳳凰新媒體」的關係,儘管News Break表示該公司不再與一點和鳳凰有關係,但News Break承認至少在2015年成立直到2019年,其早期支持者是中國政府部份擁有的公司。

全球化下新挑戰 你怎麼辦?

根據News Break的發言人維德曼的說法,該應用程式的數據託管在美國的Amazon Web Services服務器上,中國政府搆不著。但《連線中國》文章指出,根據數據科學家周丹尼的說法,News Break的數據請求範圍很廣,「這非常非常具有侵略性。我可以看到這是潛在的私隱風險」。他補充說,該應用程式訪問用戶的錄像頭、通訊錄、位置和存儲等等,「當然,它不是唯一這樣幹的應用程式,但從本質上講,這是跟蹤應用。我們應該對帶有這些條款的任何應用程式保持警惕。」

此外,一個總部位於新加坡、研究中國應用軟件的開源安全分析師坎南(Saikiran Kannan)也說,雖然沒有跡象表明News Break有不當行為,但該應用程式的私隱權政策含糊不清,可能會導致跨境數據傳輸,即使其數據存儲在美國。他指出,News Break的「國際傳輸」政策是這麼寫的:「為了提供服務,我們可能會在子公司或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所在地處理我們在美國和其它地方收集的信息。」

為了評估其潛在風險,坎南說,「您必須了解公司的背景和所有權」。

分析師表示,中國的《數據安全法(草案)》中一項被認為具有「域外效力」的條款也令人擔憂。因為這將把數據安全的法律責任延伸到中國大陸以外的世界其它地方,草案第二條規定,「中國境外的組織、個人開展數據活動,損害中國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組織合法權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在中國有利益、資產或員工的公司,會對這包羅萬象的條文最先感到壓力。

那麼美國該怎麼應對?《連線中國》採訪多名專家,有人提及註冊為外國代理人,有人認為政府不能干預媒體,有人說,美國應該做更多的事情來提高透明度,保護美國人的數據,即使不設紅旗,也可以放一面黃旗,引起人們的關注。#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