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莊先生曾經因為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罹患膽結石;由於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近日,他為了減重瘦身,嘗試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2天,就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立刻前往就醫,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如果放任發炎,恐有生命危險,於是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術後恢復良好,3天後平安出院。

膽結石恐引發的併發症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生張健輝說,膽結石是因為膽汁過度濃稠、結晶積聚而成,依成份可分為鐵質沉積結石、膽固醇結石,以及混合型結石。好發於女性、多產、肥胖,以及超過40歲者,隨著飲食習慣改變,有年輕化和男性患者增多的趨勢。

大多數的膽結石沒有症狀,僅須遵從定時、定量、低油的飲食原則,並定期追蹤即可;但如果因此輕忽,飲食不規律或吃得太油,可能會引發膽道炎、胰臟炎等急性發炎,再加上延誤就醫,會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

急性膽囊炎的發生原因

張建輝說明,膽汁由肝臟製造,存於膽囊,用來分泌油脂。吃入過油膩的食物,不只會使膽汁過度濃稠,形成結石,高油飲食也會刺激膽囊急遽收縮,促使原先已存在的結石,因擠壓而堵塞,造成發炎。反之亦然,如果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同樣會讓膽汁蓄積在膽囊裏的時間拉長,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的治療方法

張建輝提出,急性膽囊炎在治療上,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如果發炎時間超過72小時,容易發生膽道沾黏的情形,所以會先插入導管引流,並施予抗生素治療,待6~8周,沾黏與發炎狀況消退,再進行手術。

然而,許多民眾因為懼怕手術,又擔心膽結石就像一顆未爆彈,千方百計地想自行排出膽結石。事實上,膽囊管的內管直徑僅約0.2厘米,而膽結石多為0.5厘米以上,即使結石離開膽囊,仍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而且膽汁由肝臟分泌,膽囊的功能僅為暫存膽汁,如果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日常生活與飲食的叮嚀

張健輝補充說,值得注意的是,膽結石係由膽汁結晶濃縮堆積而成,整個膽道、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即使膽囊切除後,仍有可能因為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張健輝提醒民眾,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因此用餐要定時,飲食清淡、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遠離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應尋求專科醫生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