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辦學團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立學校,培養人才,學校作為教育機構,與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活動息息相關,見證著香港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學校並非一個公開的場所,對於一般公眾而言,學校開放日、資訊日是最直接可以親身進入校園了解學校歷史的途徑。社會研究者鄺嘉仕,十五年來以學校開放日作為社會研究的切入點,走訪各類不同的學校,透過觀察校園的建築、文物,與師生傾談,了解學校與歷史、社區的連結。


創辦於1906年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大紀元資料圖片)
創辦於1906年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大紀元資料圖片)

1906年創辦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St Stephen’s Girls’ College)迄今有過百年歷史,學校主樓於1992年列為法定古蹟,鄺嘉仕多次參加學校的開放日活動,用相機記錄校園中的古蹟。如何在開放日短短的幾個小時遊歷校園,認識基本資料,嘉仕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他以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為例,分享自己到訪校園時會觀察的幾個要點。


2013年嘉仕參加古蹟周遊樂活動時,到訪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受訪者提供)
2013年嘉仕參加古蹟周遊樂活動時,到訪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受訪者提供)

認識學校歷史 從「碑」看起

據嘉仕十多年來走訪不同學校的經驗,了解一間學校的基本資料和歷史,校園中所立的紀念碑就是最好的說明,透過碑文,可以了解到某一時期發生的事件。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門前有兩塊紀念碑,左邊的碑記載1922年威爾斯太子(Prince of Wales)為校舍奠基,右邊的碑為1924年港督司徒拔夫人(Lady Stubbs)為學校主持校舍開幕典禮。這兩塊碑對於學校建立的意義重大,可透過碑文追溯學校過往的歷史。


1922年威爾斯太子(Prince of Wales)為校舍奠基的紀念碑。(受訪者提供)
1922年威爾斯太子(Prince of Wales)為校舍奠基的紀念碑。(受訪者提供)


1924年港督司徒拔夫人(Lady Stubbs)為學校主持校舍開幕典禮。(受訪者提供)
1924年港督司徒拔夫人(Lady Stubbs)為學校主持校舍開幕典禮。(受訪者提供)

嘉仕分享,在他觀察一所學校時,了解一所學校的社區變遷是重點之一,例如根據記載,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由英國海外傳道會於1906年創辦,但觀察位於列堤頓道二號的現址,根據碑文描述的是1922年校舍奠基。細心的參觀者便要學會發問,繼續尋找學校社區變遷的痕跡。翻查校史資料,該校於1906年在堅道35號創校,三年後遷往堅道27號,但在1918年的華南大地震中損毀,聖公會遂向政府申請城西公園東面地段興建永久校舍。在1922年準備動工之際,正值威爾斯太子(愛德華八世)訪港,聖公會於是邀請王子為新校舍奠基。王子訪港的行程,在當年的報刊中也可找到相關紀錄。

參觀學校的文物室也能夠發現歷史變遷的蛛絲馬跡,例如學校保留的座椅,椅背上刻有象徵日王及王室的菊花標誌,見證著校舍曾經被日軍佔用的歷史。校舍還曾經改作臨時醫院,接收瑪麗醫院及那打素醫院的病人,文學家蕭紅1942年就病逝在這裏,年僅31歲,其一半骨灰被埋葬在校園花園的一棵樹底,確實位置不詳。


學校保留的座椅,椅背上刻有象徵日王及王室的菊花標誌,見證著校舍曾經被日軍佔用的歷史。(受訪者提供)
學校保留的座椅,椅背上刻有象徵日王及王室的菊花標誌,見證著校舍曾經被日軍佔用的歷史。(受訪者提供)

觀察每一所學校的發展歷程,嘉仕感覺自己看到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同的學校都會因應社區發展,或者因為天災人禍有它變遷的過程,每次的搬遷其實都會跟他們的社區發展有關,有的是新發展區,這樣觀察就能看到一些故事。」


禮堂前後有兩個天井作通風及採光之用,具有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受訪者提供)
禮堂前後有兩個天井作通風及採光之用,具有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受訪者提供)


校舍屋頂的金字形木桁架及瓦面結構是中式風格。(大紀元資料圖片)
校舍屋頂的金字形木桁架及瓦面結構是中式風格。(大紀元資料圖片)


屋頂的瓦面結構是中式風格。(受訪者提供)
屋頂的瓦面結構是中式風格。(受訪者提供)

校園建築特色

到訪校園,不同的建築特色也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歷史文化。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中西合璧,揉合新古典主義和中國傳統合院式的四翼設計,以麻石及紅磚築砌的牆身是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屋頂的金字形木桁架及瓦面結構是中式風格。主樓樓高四層,走進主樓內部,中間是郭少流大禮堂,禮堂前後有兩個天井作通風及採光之用,具有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內部的西式裝修,可觀察到古典愛奧尼亞及塔司干柱式的柱頭裝飾,安裝有分隔大門、煙囪,並設有壁爐。


校園中的壁爐。(受訪者提供)
校園中的壁爐。(受訪者提供)


校園中的分隔大門。(受訪者提供)
校園中的分隔大門。(受訪者提供)


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校內建築裝飾。(受訪者提供)
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校內建築裝飾。(受訪者提供)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位於列堤頓道的校園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位於列堤頓道的校園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在開放日期間和學校師生傾談,嘉仕還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在創校之初,就讀該校的學生多出身於名門望族,有的學生是乘轎到校。另外,使用兩個校門入口的學生也有區分,在列堤頓道入口,通常是以英語授課的學生為主;在柏道的入口,則以粵語授課的學生為主。因為當年學校的課程設置不同,英語授課的學生使用學校二、三樓的課室,粵語授課的學生則使用地下的課室,兩個入口分別方便不同的學生,所以進入校門的學生群組有所不同。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位於柏道的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位於柏道的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校園一隅。(受訪者提供)
校園一隅。(受訪者提供)

觀察教育制度與學生發展

嘉仕每到一間學校,除了觀察校園外在環境以外,還注重了解該校的辦學團體、教學發展、學生表現及社會服務,從一個宏觀到微觀的脈絡去記錄這間學校的情況。

如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辦學團體為成立於1799年的英國海外傳道會,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是一所傳統的英文女子學校。了解這一大背景的情況下,嘉仕再進入學校與師生傾談,觀察學生的表現,這樣就更容易理解學生的特質。學生的表現方面,他主要從語言、德育、學識、自信心或者心理特質幾個角度觀察,因開放日期間有不少學生會參與其中,向參觀者介紹校園,這就是公眾最容易接觸學生的一個角度。經過多次參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嘉仕感受到該校學生的自信和英語的應用能力都十分強,向公眾介紹時用英語,學生之間的溝通也是以英語為主:「你會看到她們的英語能力運用很好,向公眾介紹她們自己的校舍、一草一木中不同的故事時,給我們信心去聆聽以外,也是她們認識自己學校的發展的好機會。」


開放日期間有不少學生會參與,向參觀者介紹校園。(受訪者提供)
開放日期間有不少學生會參與,向參觀者介紹校園。(受訪者提供)

談及到訪學校還會觀察該校的社會服務,嘉仕表示這一方面純屬他的個人興趣,因他本人是讀社工出身,目前的工作是社會研究,因此對社會服務或輔導服務都會更多地留意。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參觀學校時都可以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一部份。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近城西公園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近城西公園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

多年來,嘉仕一直孜孜不倦地走訪各類學校的開放日做記錄,最近一年因為疫情,很多學校的開放日取消或轉為網上形式舉行,過去所做的紀錄變得彌足珍貴。嘉仕分享:「自己的興趣和工作都是做社區研究的,在十幾年前開始想做學校的研究,學校作為在不同社區裏面都會出現的場所,我覺得學校的發展和變遷,可以反映社區的變化。」他仍密切關注著學校開放日的資訊,目前正在整理「疫情下的學校開放日」資料,繼續做不一樣的紀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