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是人類常見的眼疾之一。最普遍的治療方式是通過手術摘除混濁的晶狀體,然後植入人造晶體的方法解決。現代醫學解決的是表面的問題,並不明確這種疾病背後的成因。

1 月11 日發表於《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認為眼球晶體內蛋白質溶液的組成結構,是引起這種疾病的重要原因,並得出一個和現在醫學上的主流認識相反的結論。

眼眼球晶狀體內的細胞含有高濃度的蛋白質溶液,正常情況下是清澈的。「當晶體內蛋白質的平衡被打破,它們就聚集在一起,晶體變得混濁。」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生物技術教授布赫納(Johannes Buchner)說,這就導致白內障。

引起混濁的原因有多種。這些蛋白質是在胚胎階段形成,這之後不再更替換新,所以任何損傷會不斷累積,因此白內障多見於老年人。但是有些人的白內障是基因問題導致的,他們眼球晶體的蛋白質變異。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在幼年時期、甚至一出生就出現了白內障的病徵。

這份研究觀察基因變異型白內障的小鼠。在此之前,科學家普遍認為眼球內有缺陷的蛋白質才互相作用結成塊,形成混濁物。

但是這份研究發現患有基因型白內障的小鼠並不是這樣。布赫納說:「我們發現晶體內變異的、不穩定的蛋白質不在那裏,它們立即被除掉了。反而是『健康』的蛋白質結塊在一起。基於這個新觀點的模型顯示,不同蛋白質之間的平衡,或者說是各種蛋白質的構成比例,這非常重要。當其中一種成份缺失,剩餘的部份就容易凝結成塊。」

「了解了(這種疾病的)成因有助於考慮用藥物的方式治療。但是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得證實研究預測的模型也適用於人類的眼球。」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