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的節慶活動繁多,不同的節日要準備不同的小食。藉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主辦的「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之際,邀請到粉嶺龍躍頭村的婆婆袁如波,分享圍頭食俗。

80歲的袁如波是龍躍頭村的外嫁女,跟隨丈夫在圍村居住,過年過節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一年四季都要準備不同的小食。袁如波說:「過時過節就要準備小食,清明節做清明仔、雞屎藤,端午節包糭子,七月十四盂蘭節做手粉,冬至做冬腳,用來拜神。」


「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展出炒米餅製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展出炒米餅製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形態各異的傳統茶粿,也分長幼食用。例如老人家步入六十歲,會製作一種名為「壽桃」的茶粿,派給街坊分享,祝願健康長壽。名為「石榴仔」的茶粿是石榴的形狀,紅色的用來拜神,拜過神後會留給孩子吃,祝福他們健康平安。


龍躍頭村民們在製作「石榴仔」的茶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龍躍頭村民們在製作「石榴仔」的茶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村民們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節日都會準備不同的小食。(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們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節日都會準備不同的小食。(陳仲明/大紀元)

製作傳統小食的過程體現出濃厚的圍村人情味,袁如波回憶,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製作炒米餅、煎堆時,婦女們都會互相幫忙。現在的家庭多數出外購買,這種過時過節共同製作賀年美食的氣氛淡了許多,亦擔心手藝漸漸失傳。

參加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的學員梁麗萍,曾到訪龍躍頭學習不同的傳統小食製作,過程中也令她大開眼界,例如「手粉」她在學習前未曾接觸過。她也希望學習製作傳統美食,將這一手藝延續下去:「已經少人做了,連自己本身都不繼續延續這個手法的話,可能會失傳,或者會慢慢改變,學了後自己一生受用!」◇


「石榴仔」和「冬腳」茶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石榴仔」和「冬腳」茶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村民們親手製作的各式茶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村民們親手製作的各式茶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