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民研)今日(29日)舉辦「工作與精神健康民意調查發佈會暨政策論壇」,同時公佈最新民調結果顯示,35%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內,因工作而感到精神困擾,工作量大、時間長等佔主因。學者指現時社會危險氛圍、經濟蕭條及疫情下的新工作模式,都令港人工作帶來精神困擾。

民研與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合作,於1月18日至25日以網上問卷形式,對4,769香港市民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個月內,35%的受訪者反應偶爾、經常或很經常因工作而感到精神困擾。

在工作中感到精神困擾時, 37%受訪者認為沒有得到足夠的勞工保障,23%表示「不知道、很難說」,有21%認為「一半半」,僅有13%受訪者認為有足夠保障。

至於工作中最讓受訪者感到精神困擾的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工作量大、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居首位,佔34%,工作不能出錯為32%,下班後仍要工作佔24%,工作時間長、不穩定、要加班、要輪班以及通勤時間長佔23%。

除工作時間與工作量帶來的壓力外,在疫情之下,擔心被解僱或公司要結業佔22%,工作表現不好或生意差為16%,薪金不符期望、被拖欠薪金佔 14%。此外,工作與價值觀不符、工作違背專業操守佔11% ,與上司或同事政治立場不同亦佔11%。

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總幹事湯泳詩博士提醒道,在長期疫情之下,香港人的職業精神健康已經敲響警號。她指出,調查結果與香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十分吻合,即大概10個香港人中有4個人都感到精神健康需要得到保障。

她指出,不只是不快樂的心情,壓力、焦慮、抑鬱等精神狀態,都會致使身心失調,甚至造成人身傷亡的悲劇。                     

湯泳詩認為,除了長期抗議疲勞,以及危險的社會氛圍帶給市民精神危機外,民生或者社會政策的轉變,一系列經濟蕭條的狀況亦嚴重影響精神健康,例如近期「封區」就給打工仔造成無法返工的精神壓力。她又指。傳媒、教育、金融、社工、醫護這五大行業,皆因為疫情下的新工作模式感到精神困擾。

被問及香港的社會政策、民生的大陸化是否對此產生影響,湯泳詩指出,金融業之所以能成為香港一大主要行業的原因之一,是由於香港的從業者能夠恪守專業的操守,因此全世界的投資者都會來使用香港的金融服務。但是如果標準不一樣了,未來有一些股票或者有些報告,不按照原有的操守去寫,行業就會失去吸引力,沒人再來投資,就會出現失業的危機。

湯泳詩提到,香港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資源,希望能夠保持住每個行業的專業操守,同時在不可避免要面對壓力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在工作中對精神健康的保障。

她又指,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已提出四大倡議,包括將精神損害納入《僱員補償條例》中的職業病類別,成立職業精神健康中心,於大學及中小學開展職業精神健康研究與教育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