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指派晉王楊廣為大軍總指揮、高颎為長史,發動了對陳的決戰,從偷渡長江到生擒陳後主,前後不到十天的時間。這次戰爭結束了中國數百年的大分裂,開啟了一段和平而繁榮的盛世,史稱「開皇之治」。

南陳後主陳叔寶被俘之後,隋文帝對他相當客氣,不但沒殺他,反而給了他一個公爵的封號,把他養了起來。陳後主則在投降之後,利用他原來皇帝的權威,下詔給陳帝國的將軍們,讓他們不要抵抗。

◎終結四百年的分裂

陳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四百年大分裂的結束。隋文帝把南陳的知識份子和南朝的文物典籍全部運回了北方,整個車隊長達五百里。至此,「永嘉之亂」後流落在南方的北方文物、圖書和士人們,又重新回到了北方。

隋文帝統一之前的這段時期,雖然說有佛教的傳入、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發展,但是實際上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一段血淚交織的歷史。在史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這樣的描述。統一標誌著國家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進入了一個和平、穩固上升的階段。

除了再造統一之外,隋文帝所做的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開啟了長達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這個制度雖然也受到很多批評,但是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它是一個最好的選拔人才的機制。

◎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說到這兒,我們簡單地說一下人才選拔在中國歷史上的制度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實行的是世卿世祿的制度,也就是只有貴族有受教育的權利,嫡長子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在我們現在看來,這種官位世襲制度不太合理,因為一個人的官位,他的身份地位和他的才能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然而,在當時,這的確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制度。因為,春秋時代生產力不夠發達,如果很多人都不從事生產的話,人們就沒有辦法養活自己,所以這個社會中,只能有很少部份人可以不去參與生產,而是將精力集中於文化的傳承,或者是培養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如果沒有這種貴族階層,人人都在生活中奔波、勞作,文化傳承就會成問題。

到了戰國時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很多人都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包括平民。這時,孔子適時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但那時沒有系統的官員選拔制度,因為當時正處於戰亂年代,戰場就是考場,誰能夠在戰爭中脫穎而出、誰有好的治理國家的良方,誰就自然會成為政府官員。世卿世祿制度也因此逐漸瓦解。

秦統一六國以後,我們不太清楚秦朝如何選拔官員,因為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而且由於當年那些平定天下的功臣還在,所以秦也不需要到社會上去選拔那麼多的人才。

到了漢代,漢武帝開始了察舉制度,由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每年向政府推薦兩個人才。察舉制度給了平民做官的機會,使得漢代從貴族政府變成了一個平民政府。漢代的第一個布衣封侯的丞相公孫弘,以前是一個在東海養豬的平民,後來成了丞相,封平津侯。漢代還有徵辟、太學考試、恩蔭等制度,我們不再細述。

到了漢代後期,特別到了東漢以後,由於對經學的重視,出現了累世的經學傳家、累世的公卿。這有點兒像春秋時期的世卿世祿,但又不完全一樣,差別在於兒子不能夠繼承父親的官位,只不過他有更多的機會成為政府官員。

進入三國時代,曹操希望打破累世公卿形成的這種門閥制度。那個時代,知識份子享有特權,可以不服徭役和兵役,依附他們的那些人,也相應地被免除徭役和兵役,如此一來,一個世家大族,可能周圍聚攏很多人,有佃客、門客、私人部曲、私人軍隊等等,形成很大的勢力。

曹操主張中央集權,所以他提出了「唯才是舉」,希望通過人才選拔來任命官員,而不是用世襲的官員。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為了得到有勢力的大家族的支持而實現篡漢,和這些家族達成了妥協,把選官制度從漢武帝時期的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度。這其實是一種形式上的官員選拔,而實際上,國家的官位還是壟斷在大的士族手中。那些大的家族對三國時代政治的影響非常大,如:曹丕由於和士族之間達成妥協,而成功篡漢建立魏;劉備由於得到益州士族和外來士族的支持,得以在四川立穩腳跟,建立了蜀政權;江東孫權稱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他的政府人員江東化的過程,當時江東有朱、張、顧、陸四大家族,孫權得到了張昭、顧雍、陸遜這些本地士族的支持,得以成功稱帝。可以說三國時代的三個政權,都是跟當時的士族的支持分不開的。

等到三分歸於一統,司馬炎統一之後,司馬家族本身就是一個大士族,司馬炎的生活自然是有那種貴族氣息,非常的奢侈。西晉王國「永嘉之亂」(即公元311年,西晉被匈奴攻入洛陽)後,衣冠南渡,司馬睿到建康建立了東晉政權。而東晉政權的建立,也是和當地的大士族王姓家族的王導和王敦兩人的策劃與扶持分不開的。

那時的士族可以囂張到甚麼程度呢?南朝的第一個政權是劉裕建立的宋政權,劉裕被稱為宋武帝,宋武帝的舅舅叫路慶之,他的孫子叫路瓊之。路瓊之想跟王姓士族搞好關係,於是前去拜見王姓士族的家長王僧達。結果他來的時候王僧達不理他。他坐了很久,王僧達突然間問他,路慶之是你甚麼人?路慶之以前是給王僧達養馬的。王僧達得知路瓊之是路慶之的孫子,馬上命人把他轟出去,而且令人把他坐過的小板凳拿去燒了。

士族的囂張在晉代時,還是有些道理的,因為當時出現了一些非常傑出的人物,如:謝安、王羲之這樣的名士及謝玄這樣的名將等等。但是後來士族就變得越來越奢侈、墮落,他們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才能也在不斷地衰退。因為士族在東晉的時候,崇尚清談,大家經常在茂林修竹之間、流觴曲水之側詩酒唱和,他們對政治、軍事不感興趣,這樣朝廷的政治和軍事大權就落到了寒門庶族的手裏。但寒門庶族這些人也是很不爭氣,他們一掌權之後,就嚮往士族那種奢侈的生活,也開始喝酒、培養自己的文學才能等等,所以他們雖然掌權,但並沒有對士族形成實質的威脅。

◎南北士族的衰落

比較大的一個南方士族衰退的轉折事件,就是「侯景之亂」。侯景投降梁武帝後,曾想和王、謝兩家聯姻。那時的士族不跟外邊的人通婚。所以當侯景想向王、謝家族求婚時,梁武帝就說,「王謝高門非偶」,意思是說這些人看不上你,你還是「以朱、張、顧、陸以下訪之」,建議他找稍微差一點的、第二級的士族。侯景很生氣,所以他在攻入建康之後,「悉驅城內文武裸身而出,使交兵殺之,死者三千餘人。」當時南方的士族壟斷官位,所以這一次屠殺官員,使士族受到了滅絕性的摧毀。同時侯景有意摧殘士族,把他們的女兒許配給奴隸,然後把很多奴隸提拔到比士族還高的官位上。所以「侯景之亂」是導致南方士族衰落的一個毀滅性的事件。

北方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北方也有四大士族:崔、盧、鄭、李。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因修國史之事,殺死了崔浩。崔姓士族受到摧殘的時候,也牽連到了盧姓士族,再加上「河陰之變」之後,整個北方士族也是損失慘重。

隋文帝即位的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士族都已衰落,不會對中央政府形成大的威脅。這時,隋文帝選拔官員改成科舉,看起來也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們剛才約略地梳理了一下從東周列國到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有一個事情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就是春秋戰國五百年的世卿世祿,伴隨的是春秋戰國五百年的分裂;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就是大士族這種世襲的制度,也伴隨著魏晉南北朝將近四百年的分裂。(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