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四四六年到公元四五二年的滅佛事件,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遭遇的第一次法難。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慫恿滅佛的崔浩被滅九族,統一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則被自己最寵信親近的宦官宗愛刺殺,兩個兒子拓跋翰和拓跋余,也死於宗愛手中,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北方佛法蔚然大興,長達百餘年,那麼南方佛教發展的情況又如何呢?

佛教一開始在南方發展得比較緩慢,在南朝劉宋政權下的發展也比較緩慢。到了蕭齊政權,從公元479年到公元502年這二十三年間,換了七個皇帝,政權非常不穩定。在政治上也沒有甚麼可稱道的地方。公元502年,與蕭道成同族的蕭衍取得了政權,建立了梁朝。蕭衍就是非常著名的梁武帝。他文武全才,不僅會騎馬射箭,文章、詩詞寫得也非常好,而且治理國家也很有一套辦法。在梁武帝初年,國家出現了一片非常清平繁榮的氣象。

◎梁武帝持戒 寬厚治國

梁武帝生活非常節儉。後來他開始信佛,信佛之後的梁武帝生活更加節儉,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蓋兩年。而且小乘佛教有一個戒律,即過午不食,就是說過了中午12點之後,就不再吃飯了。過去都是釋迦牟尼領著弟子,早上出去要飯,之後吃飯,過了中午就不再吃飯了。梁武帝儘管貴為皇帝,他也遵從過午不食的傳統。如果他有時候處理國家大事特別忙,錯過了吃午飯的時間,那麼這一天就不吃東西,他持戒是非常精嚴的。同時,他對佛教很有研究,經常自己登壇講經,而且給大家講述他對佛經的理解。他登基後,老百姓的負擔,一開始也比較輕。

崇信佛法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是梁武帝擺不正作為一個皇帝治理國家和作為一個僧人慈悲不殺生這之間的關係。一個國家死刑的覆核權一般是在皇帝的手中,如果是以一個僧人的心態來對待這些犯人的話,通常就不會殺人,可是為了維繫這個社會的公正,死刑又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梁武帝就擺不正這其中的關係,所以他信佛之後,他的政治管理就越來越鬆弛,哪怕是有人犯下了謀反大罪,過去都是要滅族的,梁武帝也只是略加責備而已,甚至可能還把這個人的官提升一下。所以梁武帝晚年,已經沒有一個人事升遷的考核標準了。他的寬厚帶來甚麼呢?帶來了很多橫行不法的人,因為他們覺得,做壞事沒關係,反正梁武帝也不會懲罰他們。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時出家的人非常多。因為一旦成為僧人,就不用交稅了,所以有一些好吃懶做的,還有一些躲避官府追擊的罪犯,都逃到寺廟裏當了僧人。當時寺廟有很多的廟產,大概全國有一半的人口都成為了僧人,他們都不用交稅,對國家財政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些人並不是皈依三寶、真的崇信佛教想要修煉,他們只是在那個地方躲清靜,或者是好吃懶做而已。

◎蓋廟敬佛能積攢功德?

梁武帝普通七年,即公元526年,有一個天竺香至國的僧人,泛舟航海來到了中國。當時登岸的地方是在廣州,這個人就是非常著名的達摩,他是後來少林寺禪宗的初祖。他到達廣州的時候,有人報告給梁武帝,梁武帝很高興,第二年命人把達摩送到都城建康,達摩和梁武帝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這段對話是禪宗的一個著名公案。

在禪宗的《景德傳燈錄》中,記載了這段對話。梁武帝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廟、抄佛經、供僧侶,做了這麼多的事情,有多少功德?達摩回答說,一點功德都沒有,這都是有漏的事情,就像影子一樣不真實。真正的功德是清靜圓妙的智慧,你根本就不可能通過世俗的方法來獲得。

梁武帝問達摩的話,讓我想起佛教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傳法的時候,最開始是沒有寺廟的,釋迦牟尼帶著弟子在森林裏、山洞裏清修。我們現在把和尚待的地方叫做「寺」,「寺」實際上是一個漢地的名詞,在漢代的時候,「寺」的意思是官署,就是官員辦公的地方,如:掌管教育的叫太常寺;掌管刑獄的、審案子的叫大理寺;掌管外交工作的叫鴻臚寺。佛教傳入中國後,官府給這些僧人一個待的地方,就像是一個公家營建的辦公的地方一樣,所以就稱之為「寺」。第一個寺廟叫白馬寺。釋迦牟尼傳法的時候,是沒有寺廟這種概念的。

到了釋迦牟尼晚年的時候,有一些人為了傳播佛法,就想給釋迦牟尼準備一個安靜的地方,既能夠清修,又方便他化緣。這個地方不能離城市太近,也不能離城市太遠,因為他早上出去化緣,不能走太遠;離城市太近的話又太吵、太喧囂,不太適合清修。

當時舍衛國有一個非常有錢的商人叫須達多,他想把釋迦牟尼迎到舍衛國。他在都城附近找到了一個大花園,這個花園離城市大概只有一二公里左右,非常方便,而且花園非常漂亮,花園的主人是一個王子,叫波斯匿王。須達多跟這個王子說,我想出錢買你的花園去供佛。波斯匿王自己就很有錢,對這個商人的錢根本就不在意。他說,我這麼有錢,這個園子是我經常要遊玩的地方,我不會賣給你的。接著他開了個玩笑說,除非你拿黃金鋪地,把園子的每一寸都用黃金鋪上,我就把園子賣給你。須達多就當真了,他把自己所有的家財全部變賣,換成黃金,開始在園子裏鋪地,最後還差一個角沒鋪上。他這個行動感動了王子,王子說,你肯花這麼多的錢,把自己的家財全部賣了來供佛,看來這個佛是一個很讓人崇敬的人。他說,這樣吧,我就把園子給你了,這個園子算作是你的供養,裏邊的樹木花草算作是我的供養。於是釋迦牟尼晚年大概是二十多年的時間,都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也稱為「祇園精舍」。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經書的內容,都是釋迦牟尼在這個地方講的,如《金剛經》一開始就說,佛在這個地方,講了甚麼話。須達多這麼大的虔心,虔誠地把釋迦牟尼的本尊引到這裏,他得到了甚麼果位呢?按照佛教《雜阿含經》的記載,他得到的果位叫阿那含果。這個果位是三界之內的一個果位,並非跳出三界之外的正果。由此可以看到,靠抄佛經、造佛像、供僧侶,做這些有為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達到圓滿,因為這些事情是花錢就可以辦到的。

我們知道有很多有權勢的人、有錢的人,放棄了他們的王位、財富,出家修行,如:釋迦牟尼、波斯安息國的王子安世高、香至國的王子達摩,如果花點錢就能修成的話,這些王子又何必放棄那榮華富貴呢?很多人都覺得,我花一點錢、修一個廟,佛就會來保佑我,他實際上好像是跟佛做生意。真正的修煉的道理,說穿了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修煉過程中,要吃很多的苦。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看達摩和梁武帝的對話,當時也不懂,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修煉。等到後來修煉以後,我看《轉法輪》的第一章的第一節,發現裏面就有對這個問題的非常簡單又明確的答案。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看。

◎達摩一葦渡江創禪宗

當然梁武帝最終也沒有聽懂達摩在說甚麼,所以達摩認為梁武帝不知正法。他覺得跟梁武帝法緣不合,於是離開了建康,渡過長江,進入北魏。傳說中達摩是一根蘆葦過江,所以留下了「一葦渡江」的傳說。

達摩渡江之後,繼續往北走,一直走到嵩山附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附近,洛陽當時是北魏都城。在嵩山的一個山洞裏,達摩面壁九年。九年之後,把他自己的形象投射在(相當於打印在)對面的一塊石頭上,那塊石頭非常光滑。我們現在看到的達摩的形象,就是從那個石頭上描摹下來的。

達摩創立了禪宗,禪宗的祖庭在少林寺。後來有一些禪宗的宗師又遷移到了湖北,或者廣東以南。禪宗六祖慧能就是在廣東講法的。他圓寂之後,肉身不腐,現在還在廣州的南華寺中。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梁武帝在位時,北方發生了六鎮的叛亂,如果這個時候他北伐的話,很可能會統一中國。但是梁武帝此時已經信奉佛教,無心進取,同時他還有一個僥倖的心理,打算用北方的降兵、降將作為先導,然後統一北方,也就是以夷治夷,用北方的兵將去統一北方,這樣他自己的代價就比較小。可是他不但沒有實現統一北方的想法,反而招來了北方一個叛將,引發了南方一場巨大的文化劫難。這又是一場怎樣的劫難呢?請看下一章《侯景之亂》。(待續)

編注:
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將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