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十一」購物節過去,中共官方稱網絡支付業務金額達1.77萬億元。在這場電商銷售的短暫狂歡背後,專家認為中國實體經濟隱憂加劇。

「雙十一」成交額大增 嚴重打擊線下商家 影響實體經濟

11月12日,阿里巴巴宣佈,天貓「雙十一」購物節的總成交額達到了4,982億元,同比增長85.62%,這一增幅遠超越去年。京東為2715億元。加上其它電商的銷售,這一成交額似乎更加驚人。從中共央行公佈的數據來看,網聯、銀聯一共處理了網絡支付業務22.43億宗,業務金額達到了1.77萬億元。

由於中共病毒疫情的打擊,大陸許多實體商舖已經經營艱難,大量商舖關門。中國問題專家陸天明認為,而「雙十一」的瘋狂網購,一下令民眾的消費資金嚴重透支,很多人圖便宜甚至囤貨。這對線下實體商舖的衝擊更加嚴重。而線下實體商舖才促成了更多就業,使人們有更多收入。實體商家的倒閉會造成惡性循環,更加損害實體經濟。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謝田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衰退,中國民眾目前消費能力是降低的,而這種刺激性的集中消費,把未來的消費一次性消耗,對中國經濟並沒有幫助。「就像一個生病的人,身體越來越虛弱,還要他來一個百米賽跑,他可能跑下來了,但可能也就倒下很難起來了。」

網貸氾濫致過度消費 增加金融風險及社會問題

在「雙十一」購物節中,網上商家通過各種花樣繁多的促銷優惠套路來刺激線下民眾購買。而無論是螞蟻旗下的「借唄」和「花唄」,還是京東旗下的「白條」,以及騰訊、小米、美團、蘇寧等各種現金貸和消費貸產品也一起推波助瀾,用快速批核、無抵押、高額度、現金返款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借債消費。

謝田認為,對於消費者個體而言,網貸氾濫下很容易掉入消費金融陷阱,過度消費後拆東牆補西牆,最後不堪負債,陷入債務纏身的困境,不但增加金融體系風險,造成社會不穩定。

中國媒體報道稱,一名南京大學生一年內申請網貸56筆,無力償還,催債壓力下,選擇輕生。這也成了大陸網購流行語「下單一時爽,尾款火葬場」的真實寫照。

「雙十一」並沒有顯著激活消費

安邁中國區高級董事高歡也向BBC表示,在整個國內消費品市場的大環境下,「雙十一」並沒有顯著激活消費。

高歡表示,因為「雙十一」並沒有產生額外的消費需求,而只是把其它時點的消費需求集中到一點釋放,很大程度上只是消費需求的重新分佈,以及線下購買需求轉到線上的重新分佈。

高歡觀察到,首先,從消費端來看,中國國內消費者對於中國產商品需求並沒有顯著增加,反倒是因為跨境旅遊受限制,所以更多人希望通過海淘等方式購買進口的商品。這次雙十一也沒有明顯的趨勢顯示中國產商品的份額進一步增加。

網購成交額劇增 或凸顯民眾收入降低

陸天明還認為,網購成交額的增加更凸顯了民眾收入下降,民眾更願意上網去買一些便宜的產品,而網絡上的商家由於鋪租、水電、人工等成本的大幅降低而使流通成本降低,售價比線下商家更便宜。網上商家很多是價格戰,甚至充斥大量假冒商品,這是一種消費畸形,劣幣驅逐良幣,對實體經濟有極大傷害。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博士最近的一項調查中,也暴露了當下中國人的收入情況。這份調查涵蓋了12,000多個樣本家庭,調查數據顯示,有九成家庭的收入出現減少,其中收入減少10%的家庭比例超過15%;收入減少10%至30%的家庭佔比超過38%;收入減少30%至50%的家庭佔比達到26%。並且未來收入不穩定是導致受訪家庭購房信心下降的主要原因。

謝田教授甚至大膽猜測,不排除很多銷售額是假的,更類似於吹捧出來的東西,去迎合中共宣傳的需要,但很多的訂單是空刷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