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朱榮死後,堂弟爾朱世隆舉兵報復,殺死了孝莊帝。爾朱榮手下的將軍高歡又以為孝莊帝報仇為名討平爾朱氏,扶孝武帝元修登基。孝武帝不甘心做傀儡,投奔關中軍閥宇文泰,而高歡則在洛陽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宇文泰則殺死了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

至此中國北方再度分裂,出現了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雙方以黃河為界,各自擁立一位拓跋燾的後人,權力則分別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家族的手中。

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篡奪東魏政權,建立了齊,這個政權被稱為北齊政權。公元557年,宇文泰的世子宇文覺篡奪西魏政權,建立了周,這個政權被稱為北周。北周和北齊只存在了二十多年,與西魏和東魏並立的時間差不多少。

北齊這個政權很有意思,它佔據的是中原地區,就是戰國時期的韓、趙、魏、齊、魯地區,是中原文化的正統所在,可是由於高歡是爾朱榮的屬下,長期居住在北方六鎮,經常和鮮卑人在一起,所以他在文化上傾向於胡人;而鮮卑人宇文家族開創的北周,因為土地狹小、貧瘠,為了對抗北齊,必須得重用漢人的士族、跟漢人搞好關係,所以反而非常注重漢文化,甚至把自己塑造為漢文化的繼承者。武王伐紂的時候開創周,定都長安,宇文家族政權也命名為「周」,定都長安。後來楊堅篡奪了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那時候北周基本上已經完全漢化。

◎中國文化重心南移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和北朝時期,北方長期被少數民族佔領,但是他們不是在戰爭中被消滅,就是被中國文化所同化。在講到「永嘉之亂」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過,當時「衣冠南渡」,中國文化的重心向南方轉移,但同時,北方留下來的那些漢人,經過了非常艱苦的歲月,也完成了對胡人的同化。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中國文化在北朝時期的一些流變。文化的變化和人口的流動是分不開的,漢民族到達哪裏,就把文化帶到哪裏。「衣冠南渡」的時候,大量漢人遷到了長江以南,但實際上這種遷移並非始自「永嘉之亂」。

在東漢末年黃巾軍作亂的時候,就有一批漢人為避亂遷到江南。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如諸葛亮家族。諸葛家族是山東瑯琊人,遷到南方後,諸葛亮家定居在荊州,他的哥哥諸葛瑾到了更東面的東吳。當時南遷的除了諸葛亮這樣的小家族,也有一些大家族,比較典型的如魯肅家族,一次就帶走三萬人過江,成為東吳一個龐大的勢力。

◎涼州:文化走廊

當時這種家族遷移,對整個國家的政治都產生了影響。如荊州地區是很多士族避亂的地方,他們形成了對劉表的有效支持;一些流民到了四川,形成了對劉焉、劉璋父子有效的支持;還有一部份人遷到了甘肅,甘肅古代稱之為涼州,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漢人將儒、道文化帶到涼州,同時從西方傳來的佛教,經過絲綢之路也到達涼州,所以涼州成為儒、釋、道三種意識形態交匯、激盪、升發的地方。

當時很多從西域來中國傳播佛法的僧人,都把涼州作為第一站,所以現在中國甘肅一帶有很多關於佛教的遺跡,中國佛教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其中有兩個石窟在甘肅,即古代的涼州。當時很多西域來傳佛法的僧人,也是在涼州學習漢語,然後再逐步向內地遷移,如中國古代的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在涼州住了十七年學習漢語。儒、釋、道思想在涼州交匯,並在這裏碰撞、發展,形成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礎。後來李世民得天下,有一個重要的集團叫關隴集團,就是在這個地方出現的。

◎塢堡:保存中原文化的堡壘

戰亂中,有的家族向不同的地方遷移,也有一些人就沒那麼幸運,他們無處可去,就留在了原來的地方,那個刀光血影的時代,書寫著血淚交織的歷史。北方戰亂時期,很多少數民族的國君,屠殺了幾萬漢人,當時漢人的生活極其危險,也非常困苦。很多漢人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建立了一種塢堡機制。

「塢堡」就是一個一個劃地自守的宗族集團,他們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裝,平時種地,戰時保衛家園。當時中原地區大概有幾千個塢堡,塢堡的主人叫塢主,他對整個集團內部的政治、經濟、法律都有最高的權威。其中有一個塢主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就是曹操手下的大將許褚,後來他帶著自己塢堡的人,投奔了曹操。

由於當時塢堡林立,數量非常多,所以五胡的這些君主就沒有精力用軍事方式消滅他們,因為攻戰一個塢堡,就像攻打一個城巿一樣。幾千個塢堡,打也打不過來,於是五胡君主就採取招撫的方法,就是我不打你,你也別打我。當然那些塢堡本身實力比較弱,也不大可能出去擴張,所以他們就和胡人政府之間達成了一種妥協。妥協的結果是,胡人政府封他們將軍等名號,大家相安無事。這些塢堡也成為保存中原文化的一個一個堡壘,進而完成了漢化胡人的過程。

◎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

在漢人用漢文化同化胡人的過程中,漢人本身的文化,又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改變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首詩描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佛教的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這是一個概括的說法,其實據史書記載,南朝僅建康一地,寺廟的數量就達到五百多座。那時的城巿不像現在的北京、上海、紐約這麼大,那時候的城巿都很小,所以,可以想像一個城巿有五百座寺廟,幾乎是走幾步就會碰到一個寺廟,可見當時南方的佛教非常興盛。

中國佛教的興盛其實是從北方開始的,從五胡時期就開始逐漸地興盛起來。當時有很多非常有名的高僧。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有位名相叫房玄齡,他也是一個史學家,修了《二十四史》中的《晉書》,在《晉書》第九十五卷專門給高僧佛圖澄做了傳。

佛圖澄來到中原的時候,展示了很多神通。在北方「五胡十六國」時期,有一個後趙政權,其創始人叫石勒。石勒的兒子石斌得病而死,已經入棺。當時石勒說,以前曾經聽說過有起死回生這種奇蹟,不知道能不能發生。這時佛圖澄來了,用他的神通令石斌復生。

《晉書》中還記載了佛圖澄的另一個神蹟,石勒和前趙的皇帝劉曜之間曾有一場戰爭。在戰爭之前,佛圖澄拿胭脂和著灰抹在自己的手掌上,然後讓別人看。他的手掌就像鏡子一樣,顯示出那場戰爭的結果。看的人說,這裏邊好像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被抓了。佛圖澄說,被抓的那個人就是劉曜。

佛圖澄也是一位譯經師,他的弟子道安也是一個大譯經師。道安的弟子慧遠創立了佛教淨土宗,他曾在廬山東林寺講學,或者說講佛法。五胡時期大譯經師鳩摩羅什也來到了中原,他的漢文造詣非常深厚,我們現在看到的《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全都是他翻譯的。

南方的佛教則在東晉滅亡之後,到了南朝時期才開始發展。南朝第一個朝代是劉裕建立的宋政權,劉宋政權於公元479年被蕭道成建立的齊政權取代;公元502年,蕭道成的齊(也稱南齊),被他的同族蕭衍建立的梁政權取代。蕭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梁武帝,他在位48年,是漢武帝之後、康熙之前,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

佛教在五胡時期,開鑿了敦煌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到了北魏時期,太武帝的孫子開鑿了大同的雲岡石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開鑿了龍門石窟。佛教石窟的開鑿,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一個很大的事業。但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中國北方發生了兩次非常嚴重的滅佛事件,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一章《滅佛興佛》。(待續)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