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張巡挺身而出,率領僅有的數千名將士抵抗十三萬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血戰。

睢陽保衛戰雖然最後由於眾寡懸殊、糧盡援絕而失敗,但卻有力地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資保障。唐朝詩人韓愈評價這場戰役時就說:「無睢陽即無江淮,無睢陽即無大唐。」

張巡,唐代鄧州南陽縣人,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從小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通曉作戰陣法。他氣志高邁、重視小節,所傾心結交的必是君子或長者,從不與庸俗之輩合群,當時人頗難知其抱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毫無吝容。

張巡於開元末年中進士,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楊國忠執掌朝政,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儘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張巡赴任後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被圍雍丘 智鬥令狐潮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次年正月,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迎接叛軍。張巡卻誓師討伐逆賊。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二千兵力。賈賁、張巡據城而自守。不久,叛賊雍丘縣令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戰死。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

令狐潮以賊眾四萬進攻孤城,城內人人大為驚恐。張巡曉諭諸將曰:「叛賊知道我城中虛實,頗有輕視我等戰鬥力之心。何不趁此機會出其不意出擊,可以驚擾他們而擊潰之,乘此良機,敵勢必被我等摧折。」諸將齊道:「善。」於是張巡分兵千人趁機出城,列數隊而出,他本人親身前導,長驅直入,直逼令狐潮軍陣,敵軍膽顫心驚向後退卻。

隔天叛賊集中軍力緊密出擊,架設數百雲梯猛攻,張巡在城垛上,指揮部卒以稻草束,澆灌膏脂,放火焚燒以禦敵,賊兵不敢再向上攀登,張巡伺機追擊之。

這樣過了六個月,歷經大小數百戰,兵將士卒穿盔戴甲進食,受傷者裹好舊傷再奮戰,令狐潮軍遂敗走,張巡又追擊,幾乎捕獲叛賊令狐潮。令狐潮大怒,又率眾來犯。

令狐潮這回領兵至城下,想勸誘張巡投降,用溫情語調告訴張巡說:「本朝國力危殆,兵將不能出關為您解厄,天下大勢已去。足下以羸弱兵卒固守危城,想盡忠報國也無指望,為啥不與我相隨而得享榮華富貴呢?」張巡曰:「古來父死於君,義不報。你這叛賊乃是因妻孥被殺銜怨在心,想借力於賊人以圖報復,我看你的頭顱馬上就要掛在通衢大道上示眾,為後人百世取笑,咋辦?」令狐潮聽後赧然離去。

正當此時,城中糧食匱乏,而令狐潮卻得到賊人濟助的糧餉鹽米,用數百艘船運至,張巡採取聲東擊西之計,利用夜間在城南突襲,令狐潮發動全軍抗拒,張巡另外派遣精銳勇士銜枚(古代行軍襲敵時,令軍士把箸橫銜在口中,以防喧譁)沿著河岸疾走,順利取得鹽米千斛,並焚燒其餘剩糧而還。而當城中弓矢用盡時,張巡讓人綑綁蒿草人形千餘個,披上黑衣,利用黑夜縋放城下,令狐潮軍隊一時不及詳察,爭相放箭射去,久而不見動靜,才恍然大悟,射的乃是蒿人。城中守軍因此得箭數十萬支!

血戰寧陵

張巡率眾堅守孤城四月,每戰皆捷。叛將楊朝宗率兵意圖攻取寧陵,迫於形勢惡化,張巡率眾東守寧陵。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縣令姚閻合兵,遣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戰寧陵北,斬賊將二十、殺萬餘人,楊朝宗連夜逃走。

張巡嚼齒 死守睢陽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大批精銳兵力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雖然守城的將士只有幾千人,但大家上下一心,苦苦堅守了十個月,與佔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四百餘戰,總共殺死敵將三百人,士兵十餘萬人。

張巡堅守睢陽,當時戰鬥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總要慷慨激昂地大聲疾呼以鼓舞士氣,竟使眼角崩裂,牙齒都被嚼碎。最後,城內彈盡糧絕,援軍遲遲不來,睢陽眼看就要陷落,張巡向西面朝廷的方向叩拜,表示以死殉國的決心。

他說:「我已盡了最大努力,但未能阻擋叛軍,不能保住睢陽。我死後也要抗擊敵軍,報答朝廷。」

不久,睢陽陷落,張巡被俘,叛將尹子琦很得意地問張巡:「聽說你每次作戰,總是激動得眼角瞪裂、牙齒咬碎,怎麼會這麼激動呢?」面對反賊,張巡怒火萬丈,他憤怒地說:「我決心吞掉你們這群反賊,只可惜力不從心。」尹子琦惱羞成怒,說:「我倒要看看你還剩幾顆牙。」接著用大刀硬撬開了張巡的嘴,只見他嘴裏真的只剩三四顆牙了。尹子琦驚訝之餘,感到張巡果真十分英勇,就勸他投降。張巡對著他痛罵道:「我將為國而死,你依附叛逆,也休想活得長。」於是,張巡這位忠貞英勇的將領,在被俘之日慷慨就義。

張巡身長七尺,鬚髯每每在發怒間盡皆賁張。讀書反覆次數從不過三,終身不忘。為文章不必打草稿。守睢陽時,只要是士卒或居民,一見面問及姓名,其後再見沒有不認識的。其指揮用兵及運用戰術並未依照古法,面對大將教戰,他也是指導他們各依其意。有人問他原因何在,答曰:「古時人情淳樸,故行軍佈陣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可以一齊進退。而今胡人擅長騎射馳騁衝突,一下聚攏雲合,一下四處鳥散,變態百出,無一規律。所以我讓士兵們能識別主將之意,將官們能體認屬下部卒的士氣,上下相知相熟,人人自能奮勇作戰。」

每回作戰,張巡並不親臨行陣,而是看到因傷或因故退卻者,張巡立刻補位,告訴他們:「我不離開此崗位,請為我決戰。」士卒們感其誠意,都是以一當百。他寬厚待人、誠信不疑、賞罰分明、言而有信,與眾士卒共甘苦歷寒暑,雖是小廝、僕養求見,必定整衣方見之,因此屬下心齊,爭先效死,所以能以少擊眾,從未有過敗績。城中人人都知孤城無援,最終將死,可卻沒有叛城出降者。城破,遺下未死之民只四百而已。

唐大中時,畫上張巡、許遠,以及麾下大將南霽雲的肖像於朝中凌煙閣,追封功績、諡號。睢陽城至今仍建有這三位忠貞烈士的祠廟祭享,香火不絕,號「雙廟」。後來「張巡嚼齒」這個典故被用來形容將士奮勇抗敵,捨生取義的壯舉。◇

——摘編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