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的大頂,猶如一隻神龜,在雲海漫溯、仙氣氤氲的諸峰之上優游往來、俯瞰人間,既有神明的逍遙,更懷天帝的慈悲。龜背之上,一抹嵐煙中時隱時現的金色光華,彷彿一道深邃而威嚴的凝望,成為世人頂禮膜拜的巔峰。

這金光的來源,正是屹立於大頂之上的,明代武當宮觀群的最精華建築——太和宮金殿。不知從何時起,世間便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登頂天柱峰,參拜太和宮,才算到了真正的武當。而金殿背後暗藏的玄機,更代表了一代君王對玄武大帝最高的虔敬與禮遇。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這座大山成為不斷翻新的畫卷,相繼展現無數的修真仙跡、木石神殿。它們有著不同的使命與際遇,與武當結緣又隱去,似乎是一道道伏筆,只為烘托這一朝大修武當帶來的登峰造極的輝煌。

絕頂金殿 仙山宮觀之精華

永樂14年(公元1416年),一道特殊的聖旨伴隨一批官船,自京城發往武當山。這道旨意在字裏行間,透露著明成祖的關切與慎重:「沿途船隻務要小心謹慎,遇天道晴明、風水順利即行。船上務要十分整齊清潔,不許做飯。」船上究竟護送著怎樣的聖物,竟讓一位皇帝諄諄叮囑,日日懸心?

打開船艙,武當山的工匠們為耀目的金光所驚艷,那是三千多件純銅打製的築殿零件。《大嶽太和山志》載:「大嶽太和宮……皇上獨重其事,冶銅為殿,飾以黃金。」原來,成祖最宏大的心願,便是依照皇宮的規制,在天柱峰之巔立一座銅殿。曾有人統計,這些部件,消耗了20噸精銅和上百公斤黃金,其神妙精美與奢華富麗,空前絕後。

太和宮金殿,定是大修武當宮觀的最艱難、也最偉大的工程。擺在工匠面前的難題,不僅僅是如何將它們運上絕頂峭壁,還有如何築台建基,如何組裝焊接,如何凸顯銅殿在大山中「萬乘獨尊」的地位。從「三千」到「一」的過程,凝聚了古代工匠最高超的智慧與手藝,同時創造了多個史無前例的建築奇觀。

工匠們利用木質建築的榫卯結構一點點拼接,終於神奇地把「它們」變成了「它」——重簷廡殿式仿木結構的銅鑄鎏金神殿。每一塊部件都嚴密、精確地貼合在一起,構成室內絕對避風藏氣的環境。而這渾然一體、天衣無縫的人工傑作,得益於一種失傳已久的製作工藝。

相傳,工匠在組裝前,先把水銀加熱融化,將黃金錘打成金片與水銀相融製成「金泥」;組裝時,把金泥塗在銅部件之間的貼合部位,用炭火烘烤,使水銀揮發。這樣,銅部件之間只留下純金,恰好能堵住每個部件的接口。匠人們在武當的至高處,用竭盡人力的方式,創造出幾近天成的建築藝術,不正也暗合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嗎?

雷火煉殿 六百年神蹟無窮

今天的人們登頂天柱峰,便可一睹坐西朝東的太和宮金殿的神采。殿脊雙龍對峙,殿外雙鶴舒立,瑞獸仙禽猶如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殿中玄武大帝的神像。金殿內的神壇上,供奉著一尊真人大小的玄武銅像,他披髮跣足,已坐鎮武當大頂六百年。

玄武像的兩側還設有金童玉女、水火二將及壇下一座龜蛇合體的塑像,個個生動傳神。殿中的神像與一應供器、几案,亦是銅鑄鎏金的工藝,至今仍保持著一種高貴鮮亮的紫銅色。爐火純青的技藝,必將書寫傳世的神話。有關金殿的諸多神奇景觀,仍是今人難以捉摸的未解之謎。

自金殿落成那天,與玄武神像日夜長伴的,還有一燈瑩亮的燭火,不動不搖,不偏不倚,長明不滅至今。想那青峰之上,罡風、雨雪與晝夜溫差,無一不是熄滅一盞燭輝的利器。然而,這燈火從點燃的第一天起,始終保持著如豆的模樣。由於殿內的藻井上有一顆「定風珠」,人們說那是燭火長明的秘密。

而從金殿整體的鑄造工藝來看,三面閉風,殿門的特殊設計也能阻隔外界風雨,因而無論從哪個角度,殿內的物品都能得到絕佳保護。古時人習慣於將自己的壽命與一盞油燈相聯,而金殿的長明燈恰恰象徵了玄武大帝亙古永恆的存在,它點亮的,是所有人敬天崇道的心靈。

明朝的某天,武當迎來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數道雷電刺破長空,擊中金殿,一個個碩大的火球頓時在殿脊、牆簷四周滾動,整個大頂呈現出火光沖天、耀眼奪目的威嚴景象。雨過天晴後,武當人驚喜地發現,金殿歷經上蒼的洗練,其鏽跡與塵垢被清洗一空,不但毫髮無損,且比以往加倍的璀璨輝煌,神光聖潔。

這便是武當最為驚心動魄的奇觀——雷火煉殿。今天的人們研究發現,由於整座金殿是良導體,遇到雷擊,便會出現猶如電火燒灼的現象。不需任何現代的避雷設備,金殿便可以安然渡過每一場雷雨的衝擊。不但如此,這更是它自我淨化的最天然、玄妙的方式,永遠以最潔淨的形態供奉玄武大帝。

一場大雨來臨之際,這座金殿將出現「海馬吐霧」「祖師出汗」的異象。前者是說,殿脊上雕刻的海馬像,會吐出串串白霧,並伴有「喂喂」的吼聲;後者則說,殿內神像會像真人汗流浹背一般,周身出現細密的水珠。若有緣,人們便可繼續一睹雷火煉殿的莊嚴氣勢。

如此高規格、獨具匠心的銅鑄建築,在中華大地絕無僅有。武當最頂峰的位置,正展現玄武大帝至高無上的神力與帝王臣民竭誠不渝的崇奉。

大嶽太和  獨享明朝尊崇

山志統計,在興修宮觀的十幾年裏,成祖為武當山先後發佈30多道諭旨、碑文,從人力調遣到圖紙審批,從宮觀用品的採買到建築餘料的處理,他都事無鉅細,一一裁奪。

或許是金殿的神蹟帶給明朝君民太多的震撼,成祖於永樂15年(公元1417年)便降下一道特別的諭旨,為武當山賜名為「大嶽太和山」,並為幾大宮觀敕賜新名。「大嶽」,一個超越「五嶽」地位的名字,說明在成祖的心中,武當已是天下獨尊的第一神山。

自永樂17年起,武當山的修築工程逐漸走向尾聲,工匠們在崇山峻嶺的空隙中增設庵廟、亭台、圍牆、橋樑等建築,並雕刻大批神像以充實宮觀。這一年,成祖又降旨於主持工事的官員,為金殿修築一座圍城,名之為「紫金城」。這個與北京紫禁城僅有一字之差的城牆,或是武當山最後一項艱鉅的工程。

玄武神貴為天帝,他坐鎮的金殿又是皇家制式,那麼即將修築的這座圍城,勢必延續以人間至尊烘托天庭神權的方式,成為一座工藝、形制堪比皇城的恢弘建築。於是,工匠們在大頂四圍的峭壁上修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四幢角樓。因道教認為南天門是人與神溝通的地方,便將東、西、北三門封堵,只留南天門通行。南天門下又設鬼、神、人三門,鬼門不通,神門設為皇家御道,僅人門可正常通行,亦是今天遊客登頂的必經之路。

至永樂22年(公元1424年)初,以展現玄武修真故事的人間仙境終於營建完成。這五年來,紫金城的工事貫穿始終,它的修築難度遠甚於平地而起的紫禁城。它全部由巨石依山勢砌築而成,每塊巨石重一噸有餘,巨石之間只有一線縫隙,其工藝之高不遜於中心的金殿。(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