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和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對推測一個黑洞的主要成長方式,比如是靠吸收周圍物質還是與其他黑洞合併,提出一種理論模型。

這份在6月1日-3日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6次會議上得到展示,並同時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研究稱,這個模型對從當代到130億年前宇宙內的黑洞都適用。

這個模型認為,在我們附近區域的小型黑洞主要靠吸積的方式成長,大質量的黑洞主要靠合併的方式變大;可是對於離我們很遠區域內的黑洞來說,情況正相反,小黑洞主要通過合併而來,大黑洞靠吸積物質成長。

研究者之一帕奇奇(Fabio Pacucci)說:「我們認為(宇宙中)最早的黑洞是由最早的一批恆星演變而來,也就是135億年前。」

合作研究者勒布(Avi Loeb)說,問題是,後來出現的大量黑洞是怎麼從這些「種子」演變而來?「我們不僅通過光線,通過引力波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以前的研究發現,主要靠吸積成長的黑洞,比靠合併成長的黑洞轉速快得多。

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級大黑洞。因此研究者認為,了解黑洞的成長過程對星系的演化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這項研究對了解星系的發展又填上了一塊拼圖。」帕奇奇說。

不過帕奇奇也表示,這個理論模型只對地球近距離區域的黑洞進行了檢測,結果讓研究人員很受鼓舞。等下一代引力波觀測器啟用後,研究人員希望對在宇宙初期誕生的黑洞檢驗這個理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