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管只求溫飽或想致富,都有待財務來支撐。財務要有其來源。其來源,不外是去求取,另一方面則是節儉。這就是通常所謂的開源節流。開源當然重要,節流更不可少,且更為重要。有了來源,而不節流,不正像流水,一點一滴,甚至大把、大把不斷地流失嗎?

曾經有家上市餐飲公司的董座在某次對年輕人的演講中,告訴那些年輕人,月薪不到5萬元台幣不要儲蓄。為甚麼?他回答得很妙:把錢先拿去做人際關係。他這不正是叫年輕人去撒錢嗎?用台語俗話說就是:「教壞囝子大小。」有一段時間,甚至成為流行,有些機構瘋狂大倡「吃喝玩樂」。現在年輕的一代,有好些人有奢侈浪費的現象,或許與此有關吧!他們初出社會,沒有經驗,誤信了這種說法,以至於成為「月光族」或「啃老族」。這是誤導年輕人了。

筆者1960~1970年代,在南部鄉下某國中任教,兼教務主任,和校長住在校門口的各一棟宿舍裏,親眼目睹,校長幾乎每個周末都招來計程車,全家坐到鎮上,吃「大餐」、玩樂,和其他國中的校長打麻將,直到隔天傍晚才回來。後來其中有一位校長,見筆者省吃儉用,以6萬元台幣買了平生第一棟小房子,竟然眼紅,說些酸言酸語。卻怎不自己想想,他們的月薪比筆者多,但那樣浪費,哪裏存錢去買房?筆者則宅在家裏做上課準備,有空就寫些東西投稿,傍晚帶孩子到校園和運動場跑跑、運動運動,既舒展身心,維持身體健康,也節約不浪費。

富有絕非天上掉下來。大部份富人,大都由節儉而來。或有暴發戶,如果沒節儉,大都沒多久就花光了。那年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時,好些地主成了暴發戶,除了像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等人從事創業外,現在還是富有的已不多。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好些人賺了大錢,過不了多久便沒了。因為好多人有了錢,便大把、大把地撒,吃、喝、玩、樂賭樣樣來,不事節儉。

畢竟人都「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大家耳熟能詳的王永慶和蔡萬霖,他們小時候很窮。之所以富有,也是一分錢、一分錢累積而來的。根據一項調查,美國1千個百萬富翁,依靠繼承、中彩券暴富的只有4個,其餘都是平常節儉、定期存錢、穩當投資得來的,像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臉書創辦人馬克朱克伯格和大富翁禾倫畢菲特等,都是克勤、克儉成為富人的。比爾蓋茨和禾倫畢菲特甚至對孩實施「窮養」哲學,不讓孩子在自己的公司任職,而讓他們去別家公司,從最低層工作做起,磨練技能。苦了過後,甜的就會來。先憂後樂才是正道。先樂後憂那就真苦了。成功沒有捷徑,吃盡千辛萬苦,忍人之所不能忍,然後才有好結果,否則只能得到相反的苦果,正是有其因乃有其果。

清代出了個李文炤(1672~1735年),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儉訓〉,開頭就說:「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正點出了節流的重要,也是我的人生至則,尤其是今日年輕人該讀、該記、該行的準則。特別是現在,中共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正大舉侵襲整個世界,景氣預料會大幅滑落。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答客問,說這次疫疾會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其中之一指的就是這次的疫疾會讓世界景氣大落,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樣的日子,或是指日可見的。當此時刻,正是我們需要節儉來保有自己的資產和生活的時候,年輕人尤其不要去跟風、去奢侈浪費、去當「月光族」或「啃老族」,要歸正自己的人生觀,勤勞節儉、開源節流,以儲蓄將來的本錢,醞釀將來的實力。這才是聰明的人之所應為。◇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