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說

明代的小說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產生了大量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一代巨著。

元明之際,文學家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參照歷史,寫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巨作。作者在描寫東漢末年三國相爭的歷史畫卷的同時,還用濃墨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劉備、曹操、諸葛亮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南宋以來,在民間就流傳宋江起義的故事。在民間羣眾創作的基礎上,施耐庵加工寫成了《水滸傳》。《水滸傳》描寫了晁蓋、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不同的經歷和悲慘的遭遇,以及從個人反抗到聚義梁山,形成強大起義隊伍的抗爭過程。

《西遊記》,共一百回,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它描述了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艱險,赴天竺(印度)取經的歷史。《西遊記》還塑造了孫悟空等非常鮮明的形象,同時向人們展示了佛的莊嚴、神聖和偉大。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兩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的合稱,編著者馮夢龍。「兩拍」是《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兩部短篇小說集的合稱,作者凌蒙初。

詩文

明代詩文創作數量雖不少,但成就卻不大。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他們的作品都是唱和應酬,粉飾太平,藝術上呆板平庸。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沓文風的鬥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曆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企圖以摹擬古代優秀文學,取代充滿官僚習氣的台閣體。

在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歸有光等。他們提倡唐宋古文,認為秦漢與唐宋文章各具時代特色。「公安派」以湖廣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而得名。他們與復古派針鋒相對地提出,文學是發展變化的,各有時代特點。

雜劇

明前期的雜劇作品鮮有優秀的作品。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如康海的《中山狼》、李開先的《寶劍記》、王世貞的《鳴鳳記》、梁辰魚的《浣紗記》和徐渭的《四聲猿》等。但是,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作者是湯顯祖(一五五零年~一六一六年),江西臨川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因抨擊當權者的腐敗昏庸,被彈劾罷官,隱居著述。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神奇愛情故事。

辭書

永樂年間,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縉,組織三千名文臣儒士,歷時五年,編纂成《永樂大典》。它輯入了明以前圖書七、八千種,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戲劇、評話、天文、地理、醫卜、農工技術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全書共22,937卷,約3.7億字,裝成11,095冊,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永樂大典》是按韻目編纂的。它依照《洪武正韻》韻目,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隨類輯入有關著作。輯入古籍時,是整部、整篇或整段抄錄,因此,保留了古書的原來面目,使宋元以前許多佚文秘典,賴以保存流傳。

《永樂大典》有永樂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繕寫本。正本不知毀於何時何地。至今國內外僅存三百餘冊副本,在國內的約有二百餘冊。

音樂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崑腔。弋陽腔源於江西弋陽,流行於贛北、皖南一帶。崑腔本局限於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崑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存了部份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載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