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研究認為,恐龍可能並不像《侏羅紀公園》電影裏面表現的那樣是成群出動捕獵的動物。

研究負責人威斯康辛大學奧什科什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Oshkosh)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森(Joseph Frederickson)說:「恐龍的後裔(鳥類)和近親(鱷魚)都不是群獵動物,而且幾乎不獵取比自己體型大的獵物。」

近來,有些科學家提出恐龍可能是像科摩多巨蜥或鱷魚一樣,雖然會出現多個個體同時攻擊一個獵物的情況,但是它們並不是合作關係。這份研究提出,群獵習性與動物老幼個體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比如科摩多巨蜥,它們的幼體有被成年巨蜥吃掉的風險,因此它們藏在樹上。成年蜥則住在地上,地面的獵物品種更豐富。

弗雷德里克森認為,通過對比老幼個體食物的多樣性,推測它們是否成群捕獵。

他們分析了恐爪龍(Deinonychus)化石牙齒內碳和氧的同位素,了解它們的食物成份。恐爪龍大約在1.15億~1.08億年前的白堊紀生活在北美地區。

結果發現其老幼個體食物種類不同,也就是說這種動物的食物種類隨著個體的成長而變化。

「這正是我們猜測的,父母動物不為幼體提供食物。它們吃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認為《侏羅紀公園》關於恐龍行為的展示是錯誤的。」

弗雷德里克森說,這項研究分析牙齒內碳同位素的方法,也可以用於分析其他已滅絕動物是否為群獵動物。

這項研究近期發表在《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期刊上。◇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