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紐約州長庫莫表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向國民宣佈,現在的防疫封鎖措施還必須持續幾周;西班牙和意大利對疫情的評價也帶有謹慎樂觀。下面就來盤點一下各國應對疫情的模式。 美歐謹慎樂觀

按單個城市來說,紐約是歐美國家中疫情最重的城市。昨天庫莫表示,現在紐約的疫情「處於高原期的高點」。前天他說,「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目前住院人數進入了高原期,單日死亡人數達到778人。

美國總統特朗普前天也表示,「全國範圍內每天的新感染人數保持平穩」,他甚至暗示,「希望儘快復工」,話語中透露著些許樂觀。

馬克龍在前晚的電視演講中宣佈,居家封鎖措施將延長到5月11日,之後中小學和幼兒園將逐步開學;但大學會延續到9月才復課;餐飲娛樂業7月才可以營業。法廣認為,初步跡象顯示,法國的疫情已經有所緩解。

意大利現在是重症患者在減少,這種趨勢已經保持了10天。同時確診病例的增速也在減緩,進入特護病房(ICU)的人數也顯著減少,跡象顯示,意大利的疫情有所改善。

西班牙從上周開始,單日死亡人數出現連續3天減少;前天,建築業和製造業開始復工。

「病毒始發國」

變身「疫情援助國」

北京聲稱成功地控制了疫情,並且正在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應對疫情的模範,向關係密切的國家提供防疫指導,推廣它的管理模式。目前中共已經向塞爾維亞、柬埔寨、伊朗、老撾、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和意大利等國派遣了醫療隊支援。

不過美歐等很多國家都在批評中共最初應對疫情不力,隱瞞疫情,瞞報真實情況。不僅使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被感染,而且禍及全世界。即使現在,外界對中共的數字也持懷疑態度。

13日網友發來一個影片,顯示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看病的人數有五六千人。

另外前天,河南平頂山二中有4名學生被120救護車和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拉走了,具體情況不明。但是直到晚上8時,當地也沒有新增病例通報。類似的情況還有,可以證明,當局的數字含水量太大。

美國之音表示,許多中國公眾以及許多其它國家政府認為,中共當局大大瞞報了疫情在中國的真實情況。中國真實的死亡人數和感染人數,是官方公佈數字的十倍或幾十倍。

哪種應對模式最有效?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各個國家都有些措手不及,也都採取了各自的措施。究竟哪種措施更有效呢?

中共「嚴防死守」

中國大陸一直採取訓誡封口、壓制輿情;疫情控制不住就採取了嚴厲的封鎖隔離措施。湖北的十幾個城市陸續封城,湖北全境封鎖。幾千萬的民眾被嚴格管控在家;還搭建了多個方艙醫院。

從3月19日,中共通報新增病例降到了個位數,偶爾出現了0增長;而且所有確診病例,當局都說是從境外輸入。

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認為,「目前看來,這個政策是有效的。但是代價也是很高的,有過去的代價,也有將來的代價」。

陳希對美國之音表示,北京當局採取這個政策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它沒有及時公開信息。到了超過醫療負荷的情況下,當局採取了「嚴防死守」的非常策略。

不惜一切降低感染數字,這種代價是不容忽視的。過去的代價包括經濟全面停頓,目前湖北的發電量還沒有恢復,近一半民工沒有復工,中國經濟處在半停滯狀態。

將來的代價,需要從免疫學角度看。陳教授指出,歐美國家採取的是容忍一定程度的感染,政府的重點是救治容易感染的人群,可以使大量群眾的免疫得到提高。但北京走了另一條路,讓大家儘量不得這個病。不過這有一個很大隱患:一旦控制不好,第二輪感染就會出現。所以直到現在,北京當局也不敢鬆口說「拐點已到」。

另外中共大規模封城也牽涉到人權問題。喬治城大學全球健康法研究中心主任拉里高斯廷認為,自由民主社會很難複製中共的嚴厲措施,他認為「南韓的模式對人們更有啟發」。

南韓「大量檢測」

世衛組織對中共病毒疫情全球死亡率的評估是3.4%。截止3月17日,南韓累計死亡82例,死亡率只有0.99%,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南韓的應對關鍵就是大量檢測。目前南韓是全世界人均檢測率最高的國家,每天檢測1.5萬人。從1月份以來,他們檢測了25萬人。每200人中,就有一人接受檢測。

公共危機應對專家蘭德海爾表示,大量檢測能夠使衛生官員知道病人在哪裏,然後順籐摸瓜,找出接觸鏈,這樣才能制止病毒。他認為「沒有測試,就像閉著眼睛跑進滿是樹的森林,肯定會一頭撞上去」。

南韓自始至終沒有採取嚴厲的封城措施,經濟也沒有完全停頓。

這位曾經參與應對SARS疫情的專家指出,早期控制社交距離延緩病毒傳播,之後進行檢測,對患者隔離治療,並找出傳播鏈。這是減緩並最終戰勝疫情的方法,台灣、香港和南韓理念都是相同的。

台灣「不相信中共」

台灣雖然與中國地理位置很近,但病例低於400,死亡仍是個位數,而且至今基本維持著正常的生活。美國之音引述分析表示,對中共的懼怕和不信任,是台灣能夠更好的處理疫情的原因。

美國外交政策在文中提到,「這個國家知道,只要中國大陸出現重要問題,它就必須保持最高警戒」。

台灣前衛生署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中共不可信任,連世衛組織的數據都落後於實際情況。所以他們的數據,都只能當參考。

有了這樣的戒備心理,台灣才在疫情初期採取了主動部署、信息及時透明,並運用大數據分析網絡平台等科技,促成了公眾參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員邱貞嘉(Christine Chiou)告訴美國之音,只有民主國家,才會做到提早部署和專業領導,才會有中央與地方的協調。

邱貞嘉認為,民主體制是台灣防疫有效的關鍵所在。台灣不僅是民主燈塔,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明證。「要控制一個新出現病毒,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和民主治理來達到目標,不需要實施任何嚴厲的措施」。

華盛頓智囊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倚維(Jennifer Chang)也指出,台灣模式證明,民主體制能夠更好的防控病毒,無需威權體制的極端手段。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

重點說一下美國。早期受中共假消息的欺騙和世衛組織的錯誤引導,美國可能認為疫情不嚴重。這一點,美國與台灣相比有些遜色。不過美國在發現疫情嚴重後,迅速採取了亡羊補牢的措施。

特朗普政府也像南韓一樣大量檢測,並在短時間內幾次更新換代檢測工具,縮短檢測時間。截止到4月10日,美國檢測了220多萬人,每天的檢測量超過12萬。從最初主要為有症狀者檢測,到現在可以為任何有需要的人檢測。

及時的檢測確診,使美國的確診人數急速猛增。這迷惑了很多人,認為美國的疫情比中國大陸嚴重。而且也成了中共冷嘲熱諷的對象,暗諷美國抗疫不力。

但隨後人們發現,正是由於大量快速檢測,美國及時掌握著疫情數據,使病人都在第一時間得到隔離治療。

以疫情最重的紐約為例,最初每天發現大量病人,醫療系統經歷了短暫擁擠,但也不像武漢那樣出現崩潰。隨著在賈維茨中心、中央公園等地迅速搭建戰地醫院,並得到海軍醫療船的支援,很快醫院系統恢復了正常有效運作。

4月6日,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說,美國的死亡人數將遠遠低於預測。

早前按意大利的疫情數據模型推算,美國可能有10-24萬人死亡。但美國根據最新模型推算,死亡人數已經大幅降到了幾萬人。

如此改觀,完全得益於大量檢測,使患者被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而且現在美國的檢測量還在增加,不過確診人數已經在下降了。

而很多國家因為檢測能力不足,向中國採購了檢測試劑,但最終因為準確率太低、放棄使用了。直到現在,中國大陸仍採用隔離14天的做法。這耽誤了很多病人的確診、治療,葬送了多少無辜的生命?

中國問題專家橫河表示,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但是美國的防疫措施目前已經可以說明,越早確診越有利於防疫。確診病例越早快速攀升,越可能很快接近疫情高峰,壓低峰值,越早有可能控制疫情。

民主國家透明抗疫

處理疫情,特朗普政府一如既往的透明。死者遺體沒有秘密燒掉,也沒有掩蓋死因。搬運死者遺體沒有偷偷摸摸,媒體想拍就拍。也沒有聽說哪個死者家屬爆料甚麼「沒有被通知」等等。

特朗普每天與媒體見面,保持透明。記者可以當面提問、質疑,連續一兩個小時,不管多辛苦,特朗普始終站在台上一一詳細作答。

透明的抗疫使民眾都很安心,特朗普的民意支持度也不斷攀升。蓋洛普(Gallup poll)最新民調顯示,94%的共和黨人和60%的無黨籍美國人讚成特朗普的抗疫方式,27%的民主黨人也表示贊成。特朗普的總體支持率上升到了49%。

而ABC和CBS的民調結果都是53%,蒙茅斯(Monmouth)大學的民調結果是50%。

美國沒有大規模的強制封鎖,民眾可以自由外出,購買基本生活用品。超市、藥店等都採取了限流、消毒、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民眾也自覺遵守。簡單說,中國大陸的各種封鎖後出現的亂象,在美國沒有見到。

特朗普的經濟救助法案

特朗普政府還推出了史上最龐大的經濟救助法案,惠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使民眾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

大小企業也得到了扶助,生產基本生活物資的企業加速運轉,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製造業迅速轉型,生產呼吸機、口罩和防護衣等醫療物資。

美國沒有中共那種味同嚼蠟的思想工作,沒有政治任務,沒有暖新聞,更沒有紅十字會的亂象。

再看中共,最初隱瞞病毒人傳人,疫情爆發後強制封城,卻吹噓體制優勢。武漢解封了,但北京卻嚴控湖北人進京。

可笑的是,中共沒有給百姓發放救助款,卻鼓動民眾捐款。從3月開始,幾十個地區向居民發放消費券,促進人們綑綁消費。這個消費券與特定商家綑綁,成了變相的利益輸送。而且有的商家在活動之前提高了商品價格,消費券形同虛設。

更令人吃驚的是,搜狐新聞報道,湖南懷化從教師工資中預扣很多錢促進消費。網友反映,當局要求5月5日前必須消費完畢,過期後果未知。◇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