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峽,北邊是英國,南邊是歐洲大陸上的法國。這兩大國,歷史上就一直在掐。從13世紀到18世紀,進行過兩次百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派兵援助華盛頓率領的殖民地大陸軍抗擊英軍。1783年,美國贏了,在法國的凡爾賽宮裏簽訂了和英國的和約。

FrédéricAuguste Bartholdi,1834年至1904年,他是法國雕塑家,以設計自由女神像的復古線條畫或雕刻作品而聞名
FrédéricAuguste Bartholdi,1834年至1904年,他是法國雕塑家,以設計自由女神像的復古線條畫或雕刻作品而聞名

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的1865年,法國人很熱情呀,就說,「我們給你們一個禮物吧,慶祝100年前我們一起把英國人幹翻了,美國獲得獨立。」美國人說,「那感情好,來吧。」法國雕塑家巴特勒迪在美國提出創造一座巨大的銅像作為美國獨立的象徵的設想,大家都很贊同,法、美兩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籌募基金。就等著巴特勒迪的了。

1834年出生的巴特勒迪原來學的是繪畫,年輕時他到埃及的一次旅行,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讓巴特勒迪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徹底改變了他的藝術風格。他發現原來自己的繪畫,根本達不到雕塑,特別是巨型雕塑,才能賦予他的淋漓盡致的藝術靈魂。他夢想做一座全世界最高大的塑像。

1869年,巴特勒迪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

1871年6月,巴特勒迪乘船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

19世紀末,還沒有商用飛機,越過大洋的運輸工具只有輪船,而紐約港是美國東部沿海最大的港口。進出美國的大多數旅客要經過紐約港。

當輪船緩緩駛入紐約港時,巴特勒迪注意到距離港口3英里外的貝德羅島是放置塑像的理想位置,因為所有進出紐約港的船隻都需要經過貝德羅島。他非常高興地得知,紐約州議會出於港口防禦需要,已經將該島轉讓給美國聯邦政府。所以,只要聯邦政府同意在這裏豎起塑像就可以了。巴特勒迪會見了紐約各界名流,還拜訪了時任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就是南北戰爭北軍的總指揮格蘭特將軍。

「您好,格蘭特將軍,」巴特勒迪從口袋裏掏出草稿,打開行李箱,露出一個小模型。格蘭特看看這個只有威士忌酒瓶大小的模型,很高興。貝德羅島作為塑像的選址不會有太大問題。「叫個啥名兒呀」,格蘭特總統就問。

「嗯,就叫做:自由照耀世界女神。」

「好,很好,努力。」

「謝謝總統閣下,您覺得建造這個雕像的錢,這個費用……」

「好,很好,繼續努力。」

美國人喜歡塑像的名字,更喜歡他的自由女神設計,但談到拿出錢來建造塑像,一片沉默。巴特勒迪空手而歸。

法美兩國委員會決定在法國籌款75萬美元建造塑像,美國方面將籌款10萬美元建造塑像的底座。

1876年,當第一筆捐款籌集到後,巴特勒迪開始建造他夢寐以求的塑像。巨大的塑像,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怎麼把它立起來。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一名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塑像的骨架結構,巧妙地解決了塑像迎風不倒的關鍵問題。十年後,這個工程師用了相同的技術在巴黎設計了世界最高的鐵塔。這名工程師的名字叫艾菲爾(Alexandre-Gustave Eiffel)。

當女神的手臂和火炬做好以後,巴特勒迪把它們運往費城參展籌錢。花五毛錢,遊客們可以爬到十米高的火炬平台。兩年後,女神的頭部完成後,巴特勒迪用同樣的方式在巴黎展出集資。儘管展覽引起公眾的熱情,但離需要的資金還差得很遠。近乎絕望的巴特勒迪又不想讓自己的夢想半途,於是,一個藝術家被逼得變成了一個聰明的商人。

巴特勒迪和籌資委員會開始向全法國公眾賣「彩票」:得獎者將獲得巴特勒迪親自簽名、限量版的自由女神像的模型。更誘人的是頭等獎獲得者將贏得藝術家本人的兩件雕塑作品!

到1879年年底,巴特勒迪成功地籌集到了完成塑像需要的75萬美金。

充滿熱情的巴特勒迪全身心投入工作,塑像漸漸成型。1884年六月,塑像終於完成了。這時,距離巴特勒迪第一次聽到自由女神像的想法已經過去了十九年。

這次他設計的銅像是一個代表古羅馬自由女神的女子。她頭上的王冠上有七個尖刺,代表世界七大洋和七大洲。她站在一堆手銬腳鐐中間,右腳微抬,顯示她正走出壓迫和奴役的枷鎖。

這時巴特勒迪發現他面臨另一個大問題。他剛剛得知,美國方面的雕像底座錢連個影子都沒有!當年欣賞他那個跟威士忌酒瓶一樣的模型的,喜歡喝酒的格蘭特總統早就不當總統了。正陷於經濟危機的美國政府一直不贊成自由女神像的專案。國會拒絕了十萬美元建造底座的提議。紐約原先批准了五萬美元的資金,但到了州長那裏,在最後一刻被否決了。媒體也紛紛潑冷水。當時紐約和全國的百萬富翁們沒有人為塑像倡議,沒有人捐款。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用自己的方式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建起了女神像的底座。這個人叫約瑟夫普利策。

約瑟夫普利策
約瑟夫普利策

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小時候隨父母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十七歲離家出走,四處流浪。他當過騎兵,捕鯨人,服務生。在身無分文,頻換工作的日子裏,唯一不變是把他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花在了圖書館裏。在圖書館裏,他自學,從一字不識的文盲,到成為一個寫作者,最後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1878年,31歲的普利策在聖路易城創辦自己的第一份報紙。三年後,成為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當普利策得知自由女神像項目因為沒有資金建底座而將失敗時,他看到了三個機會:為塑像籌資,增加他報紙的發行量,鞭撻富人的自私。

普利策在他新近購入的《紐約世界報》上宣佈:他將把任何給自由女神像捐款人的名字印在報上,哪怕只捐一分錢。集資目標:10萬美元。因為每個捐款人想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報上,到最後全美國想知道捐款的進度,《紐約世界報》成為西半球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普利策的號召和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五個月後的一天,普利策在《紐約世界報》上,用大字宣佈:十萬美元!自由女神像的底座集資勝利完成!共有12萬人捐款,平均每人捐款金額是0.83美元。

聰明的普利策用這種方式,成就了自由女神像,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報業生意。在他去世後,用他的捐款設立的普利策獎成為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1885年8月15日,分裝成214個木箱的自由女神像到達紐約白德路島。75名工人爬上高高的腳手架,用30萬隻鉚釘把自由神像約100塊零件釘到它的骨架上。10月中旬,自由神像的建立終於全部完工。

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徵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混凝土製的基座,總高度為93米,重225噸。進出紐約港的人們,在很遠就能看到塑像。

1886年10月28日,是自由女神像揭幕的日子,這一天被定為紐約的公眾假日,大約有一百萬人聚集在紐約街上,觀看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

在貝德羅島上,自由女神的臉包裹在紅白藍法國三色旗的幕布下。塑像的腳下,擁擠著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和他的全體內閣。美國當時口才最好的參議員艾弗爾特(William M. Evarts)為塑像致揭幕辭。

設計師巴特勒迪被邀請站在自由女神像冠頂裏,負責為自由女神像揭幕拉動繩子。那時候,沒有擴音器,沒有對講機,站在90米高的視窗,下面的說話聲音完全聽不見。和下面怎麼通訊?當然只能用旗語。巴特勒迪在地面上安排了一個小男孩。根據他們的約定:等艾弗爾特參議員的致辭一結束,小男孩就揮動手上的手絹,巴特勒迪一拉手中的繩索,包裹女神像的三色旗就會落下,河面上的船看見三色旗落下,就鳴笛,好,就這麼約好了。慶祝儀式將正式開始。

艾弗爾特參議員開始了他準備已久的精彩演講。剛說了兩句,ladies and gentlemen,因為太激動,他停下來換氣。小男孩一看,哎,停了,演講結束了,就急切地揮動手中的手絹,巴特勒迪心想,美國人就是好,不虛偽,兩句話就結束了,於是奮力一拉,三色旗飄然落下,露出自由女神光亮的臉龐。頓時,海面和河面上汽笛長鳴,禮炮轟鳴,鼓樂齊奏。

艾弗爾特參議員一看這場面都傻了,我這還有好幾頁紙呢,演講的精彩部份還沒有開始呢,但是人們已經開始慶祝了。他看著歡慶的人群,無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實現了自己夢想的巴特勒迪回到法國後,又創作了不少大型雕塑,1904年10月4日,巴特勒迪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70歲。

貝德羅島後來被正式更名為自由女神島(Liberty Island)。

1984年,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新巨人》:

「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也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色大門前,高舉自由的燈火。」

自由女神像已經成為美國的象徵。對成千上萬個來美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他們擺脫舊世界貧困和壓迫的保證和希望。

巴特勒迪,有著自己的天賦;一座雕像,有著自己的神采;一個國家,有著神給予的使命。◇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