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文化風,自東方來,吹落在17世紀的歐洲,讓人們了解到一個繁華得無與倫比的中國。遠東的財富與物產喚醒了無窮的奇思幻想,當它綻放在藝術領域,融入追求恢宏、壯麗的「巴洛克」時代,註定寫下盛大的溢采華章。

1671年的冬天,法國富麗奇巧的凡爾賽園林,又添一座造型新穎而別致的樓閣。它僅有一層高,在簷口及轉角處,貼滿了出產於台夫特、納韋爾、魯昂等地的瓷磚,屋脊和欄杆內緊密陳列著一排瓷瓶,在陽光下光彩熠熠。在室內,白色的石膏牆上妝點以藍色調的飾物,座椅、臥床等家具罩著藍白相間的綢緞,桌子也被塗抹成藍白色的紋樣。

強烈的藝術風格,彷彿中國青花瓷的意境再現,卻是不折不扣的西式建築。它就是令歐洲各地競相效仿的「特里亞農瓷屋」。儘管只在歷史上存在了17年,瓷屋卻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理解,以及中國風的設計特色與流行趨勢。

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的外觀。塞納(Le Seine)雕塑由吉拉登(Girardon)設計,1685年至1694年之間鑄造,是西側水壇(Parterre d'Eau)周圍的16個寓言人物之一。 (G CHP/Wikimedia Commons)
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的外觀。塞納(Le Seine)雕塑由吉拉登(Girardon)設計,1685年至1694年之間鑄造,是西側水壇(Parterre d'Eau)周圍的16個寓言人物之一。 (G CHP/Wikimedia Commons)

太陽普照般的法式中國風

17世紀是法國路易十四執政的時代,也是法國文明獨領風騷的時代。這位以太陽為名的國王,一手建立了最強大的君主制王國,還創辦芭蕾舞、繪畫、雕刻、手工業等王家機構,將法蘭西藝術推向頂峰。在歐洲,他和法國,就是中央集權的典範、禮儀教養的準則,以及文化藝術的先導。

原本起源於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也應時代潮流在法國締造輝煌,巴洛克風格也因此叫作「路易十四風格」。路易十四敕建的凡爾賽宮,便是巴洛克裝飾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歐洲最壯觀的建築群。此宮落成後,路易十四將整個宮廷遷入,時常舉辦各種典禮、舞會等大型活動,歡迎歐洲各國的君臣貴族入宮拜訪、居住。因而,法國成為歐洲政治與文化中心,法王的言行及愛好,甚至能左右整個歐洲的藝術時尚和審美趣味。

查爾斯‧勒‧布倫(Charles Le Brun,1678~1684)設計的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鏡廳。  (Myrabella/Wikimedia Commons)
查爾斯‧勒‧布倫(Charles Le Brun,1678~1684)設計的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鏡廳。 (Myrabella/Wikimedia Commons)

就在這時,舶來的中國藝術品如明珠一般點亮法國宮廷。繁榮的東方天朝,讓全盛期的法國找到了心靈上的知音,那些繁麗珍奇的物件,恰恰滿足了人們對富麗堂皇、神秘奇異的嚮往。無論是國王的凡爾賽宮、王儲的楓丹白露宮以及朝臣的豪華府邸,無不擺放著大量的瓷器、漆家具、絲綢繡品等中國物品。

卡盧斯特 古爾本基安Calouste Gulbenkian博物館收藏的法國奧布森Aubusson 中國風掛毯。(Sailko/Wikimedia Commons)
卡盧斯特 古爾本基安Calouste Gulbenkian博物館收藏的法國奧布森Aubusson 中國風掛毯。(Sailko/Wikimedia Commons)

奧布森 Aubusson 挂毯慶祝耶穌會士訪華(1697~1705年)。(公有領域)
奧布森 Aubusson 挂毯慶祝耶穌會士訪華(1697~1705年)。(公有領域)

不僅如此,路易十四還將他對中國文化的鍾愛投射到現實,以他太陽般的能量影響著法國內外。他不惜重金建造的瓷屋,代表了中國風設計的理念,更作為中國風建築設計的肇始,引領了中式裝修藝術的風尚。1700年,凡爾賽宮廷迎來新世紀的第一場舞會。伴隨著中式八抬大轎的出場,路易十四身著中國傳統服裝,裝扮成「中國皇帝」與貴族們會面。中國元素,在國王那裏受到極大的尊崇。

而在一切藝術、時尚向法國看齊的歐洲各國,紛紛加入這場中國風設計的風潮中。中國風,以法國詞彙Chinoiserie為最初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正是在法國興起,並以法國為中心向歐洲各地傳播的。這趟傳播之旅中,中國風第一站邂逅的,正是主導西方藝術的巴洛克。

安德烈•查爾斯•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1675~1680年)的柜子上的橡木貼面以錫、黃銅、牛角、烏木、象牙和木材鑲嵌製成。 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收藏。(公有領域)
安德烈•查爾斯•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1675~1680年)的柜子上的橡木貼面以錫、黃銅、牛角、烏木、象牙和木材鑲嵌製成。 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收藏。(公有領域)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1703 年—1770年)的中國風作品《休閒狩獵》。(公有領域)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1703 年—1770年)的中國風作品《休閒狩獵》。(公有領域)

離奇而華美的遠東想像

中國風設計的靈感,源於歐洲人對各種中式紋樣上的借鑑,以及他們由此而產生的自由想像,而這種想像更觸及歐洲中國風的實質。那麼,在中國熱興起之初,歐洲人腦海中描畫了一個怎樣的中國呢?沉默的瓷屋傳達的信息也許太過含蓄,17世紀末的兩部戲劇或許能夠告訴我們更多。

1962年,一部名為《中國人》的戲劇在法國上演,第二幕裏有一個假扮成「中國學士」的僕人的滑稽表演。他從一個中式櫥櫃中走出,並打開櫥櫃,炫耀裏面的一件件中國物品。當樂隊奏響所謂的「中國音樂」,這個僕人高聲歌唱,開頭是:「我專程從剛果趕來,呵、呵、呵!」那時的歐洲人,幾乎分不清中國、日本、印度的區別,甚至將剛果等同於中國。但正因其模糊的地理認識,中國更多的讓人感到遙遠、時髦,充滿奇珍異寶。

同年,在英國也有一部歌舞劇《仙後》上演,其根據莎士比亞的名劇《仲夏夜之夢》改編。歌劇中最大的閃光點是一段別樣的中式幕間戲表演。燈光暗淡下來,上演一段中國獨舞;緊接著交響樂響起,舞台突然明亮,照出一個優美的中國花園場景。留存的劇本這樣記載:「出現透明的中國園林、建築、樹木、植物、水果及鳥獸的風景,與我們在世界的本地所擁有的截然不同。」

複雜精美的布景上,還有籐蘿密佈的拱門、可愛的涼亭、歡快的噴泉,數不盡的花鳥樹木,壯觀而動人心魄,彷彿如夢似幻的世外仙境。新奇的場景,異國情調的渲染,讓這部劇獲得極大的成功,也印證了中國元素在歐洲受歡迎的程度 。可以說,這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中國風舞台設計,而且它更直接地反映了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