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配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風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名列初唐四傑,字子安,初唐詩人,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零年),死於高宗上元三年(西元六七六年),得年二十七歲。王勃自幼便飽讀經書,有「神童」之譽。在十歲那年,有一次他和父親偶然經過一座關帝廟時,只見廟中關帝爺的塑像威風凜凜,正捧著一本《春秋》在讀呢,父親一見突生靈感,對著關帝爺吟道:「捧青鬚三綹,對青燈讀青史垂青名手中握青龍偃月。」當這二十一字的長聯吟出來之後,只見王勃不慌不忙,氣定神閑地對出了下聯:「芳赤縣千古,秉赤面掬赤心輸赤膽胯下騎赤兔追風。」這下聯氣息昂揚,視野開闊,充滿了初唐盛世的氣象,怎像出自十歲小兒之手呢?

王勃十一、二歲時,在長安得到《黃帝八十一難經》直系傳人曹夫子的教導,學習了醫學、易理和陰陽之術,也逐漸走上了修煉的道路。在潛心修持多年後,或許是機緣已至吧,二十七歲時,他遭遇了一段奇事,後世還將這故事敷衍為小說、話本、雜劇,像是《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等傳頌一時,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話說在這年的秋天,王勃從山西去海南島,看望被貶為交趾縣令的父親,一路上經過了千山萬水。有一天當他的船經過長江馬當山時,忽然遇到狂風暴雨,眼看著船就快要沉了,滿船的人都非常害怕,只有王勃依然端坐在船上,書聲朗朗毫無懼色。他笑著說︰「生死有命,有甚麼好怕的呢?不要慌,我會救大家的!」說完就寫了一首詩投到水中,不一會兒江上竟然就風平浪靜了。

這首扭轉乾坤的詩,究竟寫了些甚麼呢?他說啊:「唐聖非狂楚,江淵異汨羅。平生仗忠節,今日任風波。」意思就是說,「我是唐朝的讀書人,不是投江的屈原,長江水也不同於汩羅江。我平生堅守氣節,做的都是忠義之事,所以今天任憑你怎麼興風作浪,也動不了我的!」滿船的人聽到後,都感嘆說道:「這個少年真是個有德行的人,才能感動江神,解了大家的危難啊!」

到了馬當山,大家都上岸休息了,當王勃獨自走過一座古廟時,忽然看見廟旁的石頭上,坐著一個老頭,那老頭看起來童顏鶴髮,貌若神仙,對著王勃說道︰「你不是王勃嗎?」 王勃吃了一驚說︰「正是!請問您怎麼會知道呢?」老頭說︰「我早就聽說你有救人的善念,而且作的詩義理可觀。明天滕王閣有一個盛會,如果你能赴宴作文的話,會名垂千古並且得到路費的。」

王勃說︰「這裏離滕王閣有六、七百里路,明天怎麼趕得到呢?」老頭說︰「我會用馬當神風助你一帆風順,明天一定準到。」王勃拜謝說︰「請問老丈,您是仙還是神呢?」老頭笑說︰「我就是掌管這方水域的中源水君啊!」接著老頭便催王勃快快上船,只見一時祥雲環繞,一路上順風順水,轉眼間就走了數百里路。

王勃果然就在盛會當天的早上,趕到了滕王閣。並當場一揮而就,寫下了被唐高宗稱為千古絕唱的〈滕王閣序〉。當太守閻公在場聽到王勃文章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不禁拍案叫絕,連聲讚歎道︰「此子落筆有如神助,真乃罕世奇才也!」當閻公看到王勃又運筆如飛,接著寫下的〈滕王閣詩〉時,更是心中大喜,當場致贈千金,並送他回到了馬當山下。

(pixabay)
(pixabay)

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這首文釆華美,意境幽遠的〈滕王閣詩〉吧!

「滕王高閣臨江渚,配玉鳴鸞罷歌舞。」

這遠眺西山、依傍贛水,雄偉的滕王閣啊,仍然高高的矗立在江邊。當年身上掛著琳琅玉佩,駕著鸞鈴馬車的滕王,和許多皇親國戚們,在這裏笙歌曼舞的繁華早已遠去了。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風雨。」

只有早上南浦的雲霞,寂寞地飛進這雕樑畫棟中。而在黃昏的時刻,有時會有西山的細雨,靜靜地飄灑進珠玉串成的簾幕。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清澈的潭水,映照著安閑的雲影,顯得長日悠悠不盡。在萬物天體不斷地更替中,不知已過了多少的春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金枝玉葉的滕王啊,雖然建造了這麼一座富麗的畫樓,但卻因獲罪而被貶謫,如今又在甚麼地方呢?富貴榮華轉眼即逝,甚麼才是真正的永恆呢?只有欄杆外的長江水,依舊無聲的奔流著,看盡這世間的一切。

這首詩音調鏗鏘,辭藻華美,氣韻萬千,上下句之間,處處對應,像是「畫棟」與「珠簾」,「朝飛」與「暮卷」,「南浦雲」對「西風雨」,「日悠悠」對「幾度秋」等,工整嚴謹,頌讀之中有著無限的美感。

相傳王勃在寫完這首詩後便離去了,卻留下了一個字沒有填上,就是「檻外長江空自流」的「空」字,這個地方是空白的。太守閻公一看,急命小吏去追求這個字,王勃就在他的手掌上寫了幾筆,讓他回覆。不料回去一看,哎呀!他的掌中空空的甚麼都沒有。閻公剛要發怒呢,突然間卻明白了,驚歎道:「真奇才也!」原來,這個地方缺的就是這個「空」字啊!

其實這個巧妙的「空」字,就是這首詩的重點。在雕樑畫棟盛極而衰,朝雲暮雨空自寂寞的變化中,王勃表白了自己的胸懷:「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問世間,何為永恆?哪裏才是人生中,真正的歸宿呢?只剩下了長江奔流,一直在感嘆著人世間的興衰吧!

詩中的情懷悲憫而高遠,眼界遼闊,在無限的磅礴大氣中,展現了中華文化之美。而詩情與哲理的交織,更是中華文化的特點。所表露出知識份子的內省哲思,澄明清澈,更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深度。◇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