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上水古洞全新落成的「紮作技藝展示館」,色彩繽紛的花炮映入眼簾,環顧四周,華光廟、麒麟、醒獅、金龍、貔貅、大士王、花燈……三十多件紮作藝術品華麗展現,在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凝聚香港紮作業聯會主席冒卓祺師傅和他的恩師、學生們的心血。


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內的部份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內的部份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展示館雖然只有三百多呎,展品卻涵蓋了多種不同的香港典型紮作工藝展品,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大主題。冒卓祺師傅除了精選自己的作品外,更加著重展示恩師、學生的作品。


眾嘉賓為上水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剪綵。(陳仲明/大紀元)
眾嘉賓為上水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剪綵。(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紮作業聯會主席冒卓祺師傅(中)為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剪綵。(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紮作業聯會主席冒卓祺師傅(中)為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剪綵。(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說:「一年十二個月都有不同的紮作,這些作品可以見證過去的一兩百年間,香港的不同的群體,在不同的喜慶日子,都要用到我們的出品去佈置。這裏雖然小,但也是為了試做一個對於紮作行業的傳承、推廣的地方。」他希望展示館是一個新的起點,將紮作師傅的工藝及背後的傳統理念與眾人分享。


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開幕。(陳仲明/大紀元)
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開幕。(陳仲明/大紀元)

展恩師作品 倡尊師重道

在全新落成的紮作技藝展示館中,首要展出的便是冒卓祺恩師關多、陳旺的紮作品,冒卓祺認為,兩位紮作恩師對他的意義非凡,沒有恩師的慷慨授徒,便沒有他的今日:「在師傅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也都對於我紮作的智慧開了竅,看一件工藝水平上是有新的看法的,很多謝過去兩位紮作師傅。」冒卓祺形容,師傅的作品是「鎮館之寶」,可見恩師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重。


陳旺師傅出品的單寶。(陳仲明/大紀元)
陳旺師傅出品的單寶。(陳仲明/大紀元)

另一件紅面貔貅便是武術師傅駱桂平師傅的作品,他也是一位對冒卓祺影響頗深的恩師。為了能讓師傅的技藝承傳,冒卓祺也積極協助籌劃成立「北麒麟隊」和「貔貅隊」。從組隊、宣傳到籌劃成立典禮,冒卓祺都積極擔任協調人的角色,除了運用自己的專長製作全新的北麒麟外,他還利用自己工作的空餘時間籌劃活動,希望能夠盡自己所能將駱師傅的技藝發揚光大。冒卓祺說道:「駱師傅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師傅,能夠為他紮北麒麟,幫助承傳,我也感到榮幸。」


羅安記出品的客家麒麟(左)與駱桂平師傅製作的貔貅。(陳仲明/大紀元)
羅安記出品的客家麒麟(左)與駱桂平師傅製作的貔貅。(陳仲明/大紀元)


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開幕日的貔貅舞。(陳仲明/大紀元)
古洞紮作技藝展示館開幕日的貔貅舞。(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積極協助恩師駱桂平(中)籌劃成立「貔貅隊」。(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積極協助恩師駱桂平(中)籌劃成立「貔貅隊」。(陳仲明/大紀元)


白雲製作的醒獅。(陳仲明/大紀元)
白雲製作的醒獅。(陳仲明/大紀元)


寶華扎作出品的鶴庄獅。(陳仲明/大紀元)
寶華扎作出品的鶴庄獅。(陳仲明/大紀元)

紮作藝術活在當下 融入生活中

在展示館中,一件件精美製作的巨型獨角麒麟、北麒麟、龍頭、大士王等在「現在」展區中十分奪目,這些紮作藝術品多數出自冒卓祺之手。冒卓祺身體力行參與各類節慶、民俗、藝術展示、教育活動,認為紮作是一項活著的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展館中展示冒卓祺製作的獨角麒麟(中)與北麒麟(右)等。(陳仲明/大紀元)
展館中展示冒卓祺製作的獨角麒麟(中)與北麒麟(右)等。(陳仲明/大紀元)

筆者曾跟隨冒卓祺師傅前往元朗的家中做訪問,工作室的鐵皮房屋又熱又焗,屋中擺放著一件件未完成的紮作工藝品。冒卓祺輕描淡寫地說:「這裏夏天炎熱,冬天寒冷,我們都習慣了,紮作是辛苦的,都要做的。」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出每年各村添丁花燈,神誕中製作精美的花炮,各條村引以為傲的祥龍、金龍,盂蘭盆節、太平清醮中展示的「大士王」。冒卓祺成立的香港紮作業聯會,也秉持著一顆熱心,希望開創一個平台,將獨具中華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傳承下去。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中,象徵「丁財兩旺」的第三炮,由冒卓祺親手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中,象徵「丁財兩旺」的第三炮,由冒卓祺親手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在冒卓祺看來,紮作不僅僅是完成了一件作品,而是作品完成後的實際功用,能夠親身參與各類的活動,與鄉村、學校建立良好的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冒卓祺為元朗十八鄉大棠村製作的全新金龍。(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為元朗十八鄉大棠村製作的全新金龍。(陳仲明/大紀元)

元朗十八鄉大棠村今年製作全新金龍,邀請冒卓祺製作。歷經兩個多月辛苦製作完成後,冒卓祺獲邀參與點睛行鄉活動,在烈日下擔任指揮,完成歷時三小時的行鄉活動。每到一條村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冒卓祺跟當地的村民熱情打招呼,閒話家常。從小在鄉村長大的他,傳統民俗活動伴隨著他的成長,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連結村民感情的紐帶,他感到無論多麼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冒卓祺為崇正新村三喜堂製作兩隻麒麟。(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為崇正新村三喜堂製作兩隻麒麟。(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為崇正新村三喜堂製作兩隻麒麟,並主持「開光」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為崇正新村三喜堂製作兩隻麒麟,並主持「開光」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與冒卓祺交情頗深的崇正新村三喜堂,今年邀請冒卓祺製作一對全新麒麟。麒麟的「開光儀式」在深夜11時(子時),冒卓祺也親身參與其中,主持儀式。見證著一對麒麟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冒卓祺也很感恩,認為紮作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透過這一藝術品的誕生,他與村民的關係也更進一步加深了。

冒卓祺分享:「紮作不只是跟宗教的關係,跟民生、節慶都有關。中秋節紮燈籠、元宵節花燈、添丁等等,宗教節日、鄉村文化,或者不同團體有不同團體慶祝活動的方法,所需要的一些的裝飾都是要用到紮作的。所以其實我們的重要性都是高的。」他堅持紮作藝術活在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以替代的重要技藝。


冒卓祺今年為虎地㘭盂蘭勝會製作代表四個不同族群的大士王,從左至右依次為:客家紅面大士王、鶴佬青面大士王、廣府(本地)白面大士王及潮州藍面大士王。(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今年為虎地㘭盂蘭勝會製作代表四個不同族群的大士王,從左至右依次為:客家紅面大士王、鶴佬青面大士王、廣府(本地)白面大士王及潮州藍面大士王。(陳仲明/大紀元)

鼓勵學生創作 傳承文化

在紮作技藝展示館中,除了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外,冒卓祺更特別向參觀者推薦館內學生作品:「我們特別為參與紮作班的學生設立一個展區,我稱之為『將來』。」


冒卓祺學生的醒獅紮作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學生的醒獅紮作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他鼓勵學習紮作的學生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寫下感言,透過學習者的角度告訴更多人紮作藝術的特色,以開放的胸襟為紮作行業作出進一步的貢獻。

與過去的紮作師傅將自己的技藝深藏不露不同,冒卓祺十分樂於將自己所學與他人分享,悉心教學。筆者留意到,一次在拍攝冒卓祺紮作麒麟的過程中,適逢一位學生前來「補課」,學生因個人原因落下了一些課堂,一些紮作的步驟沒有跟上。眼見冒卓祺耐心為他講解當中的每一個步驟,對學生的各類問題都盡量解答,並沒有計較學生缺了課,而是重點關注學生是否掌握技巧。

冒卓祺一絲不苟的態度也體現在接待訪客、傳媒、文化工作者方面,每當舉辦導賞活動時,他都會耐心為提問者清楚解答每一個問題,希望透過自己的解說能夠令他人明白。

冒卓祺形容,有興趣投身於紮作行業的朋友是「後浪」,2016年成立香港紮作業聯會,也是想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平台連結各路有心人,而如今紮作技藝展示館落成,更有力為紮作技藝的發展提供場地。

*********

紮作對於冒卓祺而言,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從青年時期至今日,仍然充滿了熱誠。與此同時他也期盼能夠薪火相傳,透過自己多方面的努力,將紮作技藝傳授給有心人。他認為紮作行業是具有保留價值的行業,紮作工藝也蘊含著學問,隨著紮作館成立,希望有更多人能夠關注紮作行業並欣賞紮作行業的特色作品,在未來也將持續舉辦導賞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預約參加。◇


冒卓祺認為,紮作不僅僅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更是一項活著的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認為,紮作不僅僅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更是一項活著的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