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前身是樂家老鋪,由康熙八年(1669年)間太醫院吏目樂顯揚開創「同仁」堂號而得名,至1954年近300年間,同仁堂品牌堂號、資產及配藥秘方均為樂氏家族持有,祖遺代傳。1723年雍正元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歷時188年,獲皇權特封,書寫了同仁堂老字號的輝煌歷史。

樂家鈴醫

樂氏宗譜上記載的樂姓祖籍為浙江寧波府的慈水鎮,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昭宗光化年間,大司寇樂仁厚及弟太醫令樂仁規不滿朱溫亂朝,棄官歸隱,後移居到寧波,至清初共31世宗譜。其中,第26世樂良才隨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遷都,也搬到北京。

樂良才在寧波時就是一位手搖串鈴穿街走巷賣藥的鈴醫,周遊四方、負笈行醫,為當時小有名氣的走方郎中,針、藥獨特,臨床經驗非常豐富。進入京城後,樂良才又自學中醫理論與名家著述,並結合行醫所得,將自己的醫藥知識與經驗代代相傳,直至樂家來京第4世樂顯揚。

為康熙診脈

樂顯揚號尊育,秉性淳樸。受家族影響,樂顯揚自小博覽醫書,刻苦鑽研,善辨藥材,對中醫脈診醫藥深有造詣。康熙四年,樂顯揚因救治一位進士而被推薦到太醫院做吏目,即管醫事文書、雜務的醫官。此後,更是蒐集了大量宮廷秘方、民間古方。

民間相傳,樂顯揚和康熙大帝之間還有一段善緣。康熙八年春,勤政愛民的少年天子率領眾臣在京畿一帶巡查,不料寒流襲擊京城,康熙帝回宮後病臥龍床。御醫給小皇上開了劑「荊蘇薑茶紅糖飲」醫治風寒。服飲後,康熙仍覺身體不適。

於是,太醫令命樂吏目為康熙診斷。養心殿內,面帶倦容的康熙皇帝眉宇間仍顯露出一種英氣。樂顯揚聚精會神地給皇帝按脈,感冒已基本痊癒,只是脈象很衝,似有愁事。

「皇上的風寒已基本痊癒,不必擔心。依吏目看來,是心有所憂,故致疲倦。」樂顯揚的直言相奏讓一旁的太醫令汗流滿面,擔心頂撞了皇上。

康熙皇帝看了看樂顯揚,平和地問:「朕需用藥嗎?」「回皇上,不必用藥,只要心思能解,精神自然高昂。」樂顯揚仍直言不諱。

第二天,樂吏目得到了康熙一百兩銀子的賞賜。皇上對他的忠言直諫心有感觸,加以褒賞,原來跟隨巡查的鰲拜專橫跋扈,康熙帝的憂慮,被醫術高明的樂吏目號脈號出來了。

「同仁」堂的來歷

身為醫官,樂顯揚經常隨朝廷賑災救死扶傷,了解民間疾苦後他認為:「濟世養生,唯醫藥為最。」康熙八年,他決定創辦同仁醫室,濟世天下。

樂家鈴醫祖上根據北宋名醫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傳下來一尊刻有針灸穴位的銅人,樂顯揚用其諧音,命堂號「同仁」,並說:「吾喜其公而雅,須志之。」

樂顯揚推崇古方藥研製,因而有言曰:「古方無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應症耳。」他要求同仁藥室必求道地藥材、謹遵炮製之規,故同仁藥效頗佳,名聲大振。

樂顯揚過世後,其三子樂鳳鳴恪守父訓,接續祖業。康熙四十一年(1702),樂鳳鳴在北京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並於1706年彙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蒐集配方362首。書中序言提出「遵肘後,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工藝規範,成為同仁堂名號載譽幾百年的至理名言。

工藝規範說起來只是一句話,做起來可全憑功夫。比如鎮咳止痰的「半夏」,因藥材有一定的毒性,同仁藥鋪的傳統做法是:將生半夏先後用清水、石灰水,再次以清水、皮硝和明礬水分別浸泡7天,共28天。晾乾後與五味子、甘草熬成的汁液還有宮桂、砂仁等研製的藥粉同缸浸泡,每天要倒一次缸,共浸倒26天。再隔天倒一次缸,共浸35天,晾乾後才算完成。而傳統的同仁堂名藥烏雞白鳳丸,其工藝則更令人驚歎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琉球王國醫藥學家吳繼志曾點名請益同仁堂藥師。同治十二年(1873年)楊靜亭著《都門纂》、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虹著《朝市叢載》均記載同仁堂製藥於大柵欄路南,貨真價實。

供奉御藥 皇權特封

圖為北京大柵欄同仁堂總店的招牌,為清皇室後裔愛新覺羅‧啟功所題。(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圖為北京大柵欄同仁堂總店的招牌,為清皇室後裔愛新覺羅‧啟功所題。(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同仁堂因其配藥嚴格和顯著療效,1723年被皇帝欽定為御藥房供料,代製內廷中成藥。

同仁堂獨承御藥近200年未有更換,可謂奇蹟。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內仍保存著同仁堂製作的紫金錠等藥物。

清宮內廷的宮女、太監、侍衛等人員總數過萬,其醫療保健用藥自雍正元年一律由同仁堂提供。清宮要求所供藥材:產地地道、揀選純淨、質色兼優。每三個月進藥一次,不得延誤。清廷檔案記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第四季度,同仁堂藥商為內廷供藥150味、計重252斤7兩。

如遇緊急情況,同仁堂須火速供藥。在御藥房的一份呈報裏記載著:「奉旨急合御製平安丹入料……票傳同仁堂將所用藥味火速交進……」所署時間為二十四日辰刻(上午7點到9點),而同仁堂午時(11點到13點)便將藥材全部配齊,聽候檢驗。

數百年如一日,長期為宮廷供藥,其量之大、質之優、時之速、效之著,將同仁堂製藥歷練達到了清王朝全國最高水準,清朝內廷時常越過御藥房而直接向同仁堂索要藥材,說明同仁堂的信譽度已經是非通常藥商能比。

同仁堂為皇家供藥初期,是先供藥,後領銀。因其信譽度越來越高,雍正年間,同仁堂獲得了先領銀後供藥的皇家特封權利,同時還可向皇上申請增調藥價。雍正年間,同仁堂曾奏領官銀四萬兩,乾隆九年(1748年),曾奏請調高三分之一藥價。

但官撥銀兩只能用於宮廷製藥,不得納入同仁堂私營,也就是說,政府撥錢方便了同仁堂供御藥的流動資金周轉,但政府放錢並不是投資,更不是控股。而同仁堂奏請調價,清宮都將通過嚴格的程序調查,按照當時市價和稅法來決定是否同意調價。

這種做法也不是計劃經濟手段,而是出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市場價格信息的獲取需要人工採信,買賣雙方才能建立良好信任關係。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皇帝恩准同仁堂「將藥味按仿時價加增」。也就是說,朝廷這個大買家對同仁堂已經完全信任了。自此,同仁堂生意如日中天,名財兩旺。

咸豐十一年,西太后的製藥直接由同仁堂輸送,光緒十一年六月,清太醫院抄存《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同仁堂的藥品完全達到最高御用標準。當時長江以北的祁州中藥材集散市場,每年的交易額達2,600多萬銀元,同仁堂為其第一大買商。

仁行天下 同修善德

樂家從康熙至道光年間也曾幾度因經營不善而面臨危局,引入外氏股份,但因同仁堂號保持不變,且樂氏從未徹底撤股,使得樂家同仁堂得以起死回生。

樂家第10代傳人樂平泉精研製、善經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將同仁堂的經營權從董氏手中取回。之後,他配製了虎骨酒等百十種新藥,還建立了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建立「自東自掌」的管理原則,即從進藥材到配製,一切都有自家人親自掌控,他甚至不許子女經營其它行業,不開設同仁堂分號,這樣就有力地保證了資本和技術的集中,增加了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傳統的商人,向來注重商道,以商踐道。同仁堂在極盛時期,仍不忘仁行天下、同修善德。同仁堂在各省舉子參加京城會試之際,經常免費派送給學子們藿香正氣丸、四季平安散等製品,儘管是贈品,但樂家下料同樣仔細規範。

京城每年要挖城溝修築,時有污泥晚間弄髒了行人的衣服,樂平泉便讓人做了一批批的大燈籠,夜間高懸在路口,燈籠上的「樂家老鋪」光亮通明,照亮了路面,也照暖了夜行人的心。樂平泉還開設普善粥廠,接濟流民飢漢,興辦義學,救助失學兒童。

因過去數遭火災而造成損失,同仁堂後在大柵欄倡導成立了「普善水會」,同仁堂為主要會員,出資、出人,實施專業消防救火,所用設施是德國進口水車。

光緒十四年(1888年)臘月十五日,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紫禁城貞度門突然失火,大火直奔太和門和庫房,宮中的噴水設施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普善水會」得知火警,立刻出動,專業的操作和先進的設備很快將火勢控制並熄滅。西太后大喜,特下旨封「普善水會」為「小白龍」。(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