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9月18日下午2點宣佈削減聯邦基準利率以及超額準備金率,但未解決流動性問題以及釋放模糊的年內不會再減息的信號,道指下跌200點。

在經過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之後,美聯儲宣佈將聯邦基準利率降至1.75%至2%的目標區間。這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11年來的首次連續兩次減息,符合市場預期。

此外,美聯儲將隔夜逆回購利率下調30個基點至1.7%;超額準備金的利息減少30個基點至1.8%。此舉旨在將基金利率維持在目標範圍內。

美聯儲稱,勞動力市場依然強勁;經濟增長依然溫和。美聯儲對2019年GDP增速預測中值為2.2%;2020年為2%;美聯儲官員對通貨膨脹的預測中值與6月份一致。

9月18日公佈的美聯儲政策聲明與7月的聲明幾乎沒有多少文本差異,「全球發展對經濟前景的影響以及緩和的通脹壓力」仍然是美聯儲決定減息的主要理由。

在經濟評估部份,美聯儲調整文本為,經濟數據表明家庭支出「正在以強勁的速度增長」,「商業固定投資和出口走軟」。就業增長穩固,失業率依然處於低位。美聯儲重申將「採取適當行動」維持經濟擴張。

美聯儲官員對減息意見分歧嚴重

本次減息有7位官員投贊成票,也有三位美聯儲地區官員投否決票。不同意減息25個基點的官員包括: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艾斯特·喬治(Esther George)、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埃里克·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和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喬治和羅森格倫表示,他們更傾向於保持基金利率不變,而布拉德則主張減息50個基點。

這是自2014年12月以來美聯儲官員對減息最大的一次分歧。此外,美聯儲官員對年內是否會繼續減息也同樣存在從未有過的分歧。根據美聯儲事後公佈的「點陣圖」,這是預測美聯儲未來減息的重要參考資料,有五位官員認為美聯儲應該將利率保持在先前的2%至2.25%的範圍內,也有五位官員贊成本次減息後保持年內利率,剩下的七位官員認為,年內至少還要再減息一次。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推文對美聯儲選擇再次微調利率表示不滿。「沒有膽量、沒有意義、沒有遠見」,他寫道。特朗普一直希望,美聯儲能夠通過減息來保證美國經濟強硬增長,同時應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

Jay Powell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Fail Again. No 「guts,」 no sense, no vision! A terrible communicator!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September 18, 2019

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再次升溫。因美國經濟數據依然堅挺,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認為,央行將採取必要措施來維持經濟增長,而減息是「中期調整」而不是壓低利率、進行更積極經濟措施的一部份。

市場正在消化美聯儲的最新聲明,因未來利率政策方向不明晰,9月18日下午美國股市走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200點,或0.8%;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0.8%,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1%。

美聯儲避開流動性稀缺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回購市場利率狂飆引發的美元流動性稀缺問題,沒有得到美聯儲的正面回覆。在9月利率聲明中,美聯儲沒有提及永久性公開市場操作(POMO)或永久性回購操作等措施,以緩解市場的流動性隱憂,僅表示將隔夜回購利率(Overnight Repo)下調至1.70%。

9月17日美國貨幣市場隔夜回購利率再次出現連續第二天飆升,早盤突破至8%以上。9月18日的美聯儲聲明沒有提及永久性公開市場操作、鮑威爾也沒有提供支撐回購的具體說法。

美知名財經網誌「Zerohedge」認為,美聯儲調降隔夜回購利率至1.70%,這比當前基準利率區間下限1.75%僅低5個基點,估計不足以緩解目前市場美元流動性稀缺問題,可能無法阻止短期市場利率的再次大幅波動。

為遏制短期利率大幅升高,美聯儲本周已連續兩天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十年來首次重啟回購操作。但在減息寬鬆背景下,美聯儲臨時增加公開市場儲備顯得有點難理解,市場正在消化美聯儲的這一新信號。

通常,美聯儲抵禦美元流動性稀缺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啟用回購操作,臨時增加公開市場的特別儲備;第二個是購買國債,即永久公開市場操作,這類似於直接量化寬鬆;第三個就是採用常備回購便利工具,在國債逆回購利率和聯邦基金利率達到高於超額準備金利率時,自動向銀行系統增加準備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