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方7月20日宣佈,中方將推出11項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新措施。按照這些舉措,中方將擴大對外開放投資,允許外資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葉的「子公司」合作。對外資開放不足,是中美貿易戰爆發的原因之一。有分析認為,北京在中美經貿磋商復談前夕「擠牙膏式」推出這些金融開放措施,其實是為了配合其拖延戰術而採取的「假開放」。

當地時間7月20日,中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表聲明稱,為貫徹落實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中方將推出11項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據台灣中央社的介紹,這些新推出的金融開放措施中,有以下幾個要點受到外界的特別關註:

首先,允許外資機構在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其次,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支持外資全資設立或參股貨幣經理人公司;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的過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

第三,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於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此外,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中國市場對外資開放不足,是中美貿易戰的成因之一。適逢中、美嘗試重啟面對面貿易談判之際,北京推出這些新的金融開放措施,顯然意在緩解外界對中共金融開放程度不足的批評聲浪與壓力。

不過,海外也有分析認為,中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如美國政府所希望的那樣進行實質性的改革開放,這些對外資放寬中國金融市場准入的措施,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實施對美的「拖延戰術」而採取的「假開放」,其改革成效究竟如何,尚不容樂觀。

中方今年5月份,之所以突然推翻之前經過幾個月的談判磋商已經達成的一系列協議初稿,要求談判從頭開始。外界有觀點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方發生了誤判。北京試圖利用拖延戰術,與美方維持談而不破的局面,他們把等待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可能出現的「情勢逆轉」,當作了「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

針對北京當局正在採取拖延戰術,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發文分析指出,北京似正指望著靠人民增加消費來扛過對美貿易戰。

該文分析指出,中共官方上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已降至6.2%,這是近27年來的中國GDP增速的最低水平,而這一數據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仰賴國內消費的增長。但經濟學家們對中國國內需求的增長態勢究竟還能持續多久,卻紛紛表示十分擔心。

該報道引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表示,貿易戰除了會直接影響出口訂單放緩外,還會對企業的信心產生影響,而信心不足的企業可能會推遲資本支出,必然會導致就業市場壓力加大,從而影響到消費者的支出。

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製造商今年6月份的出口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報道認為,這就是關稅戰開始發威的明顯跡象。

雖然中共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國內消費的零售額增長了9.8%,但經濟學家指出,中方亮出的這些看似強勁的數字,其實「掩蓋了關鍵領域的疲弱數字」。

例如:中國當前的零售支出,實際上是由汽車銷售在引領,而汽車銷售在6月是因價格折扣而增長,實際上包括房地產在內的中國零售消費其他領域,大多數都保持著低迷的狀態。

此外,中國服務業增長也不如該行業整體增速所顯示的那樣樂觀。

報道引述新加坡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研究中國經濟的高級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乍得(Julian Evans-Pritchard)分析稱,中國的金融服務業的增長是今年第二季度的主要推動因素,而這意味著支撐這一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中國證券公司的活動」而不是住房需求等領域。

很顯然,這種增長方式是靠不住的。因為一旦中國股市強勁的局面發生變化,將會很快抵消金融服務活動的收益。

埃文斯・普里乍得警告稱,貿易戰對出口導向型製造業的任何衝擊,最終都會打擊工廠就業和中國民眾的支出。他說,「有很多反饋循環」將貿易與就業和國內消費聯繫起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