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習特會晤就中美貿易關稅問題討論尚未出爐,不少中國商人已將工廠遷至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甚至有中國商人表示:貿易戰讓自己因禍得福。

早在去年9月美國決定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一些因勞動力成本上升、繁多的政策變化而考慮是否遷廠的商人已下定決心搬遷。美國政府宣佈對5,745項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懲罰性關稅稅率提高至25%後,不僅在中國大陸投資多年的港商紛紛撤資,更多的中國商人也為避免重稅而去東南亞找機會。

廣東商人蘇可安(音譯,Shu Ke』an)在去年特朗普宣佈增加關稅的第二天,決定將工廠的部份生產線遷至東南亞。他的工廠生產防彈背心、來福槍包和其它戰術裝備,大半銷往美國。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使他出口美國的防彈衣稅率躍至42.6%。

目前,蘇可安在緬甸的新工廠已運行了半年。在緬甸,工人的工資僅是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他僱用了600多名工人,主要供應美國的訂單。他在廣州工廠的工人數量減至220人,僅生產中東、非洲和歐洲的訂單。

受益於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優惠政策,緬甸出口到美國的近五千種商品無需交關稅。因此,蘇可安的商品貼上了「緬甸生產」後,成了免稅商品。

蘇可安幾年前就因中國大陸人工費上漲而考慮遷廠,但一直未下決心。現在,他對緬甸建廠的決定很滿意,坦言貿易戰也不都是壞事,自己是「因禍得福」。

兩年前,輪胎生產商山東科邁集團(ACMEX Group)也轉移了部份生產線到東南亞,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生產輪胎。這些國家不僅人工和原材料費用低,又可避開美國的反傾銷關稅。

考慮目前的中美貿易形勢,科邁集團總裁鄭關(音譯,Guan Zheng)表示,現在是「時機成熟了」,要把海外的產量從20%增加到50%,並要建自己的工廠,而不是外包給別的工廠。

人工上漲、監管嚴厲和向高端產品轉型等已讓很多中國企業承壓。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使得這種壓力更突出,因此更多的企業在考慮撤出中國。但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拒絕承認大批商家外遷。他說:「其實沒幾家企業在外遷。如果外遷的話,那麼他們將失去機會。」他曾表示,外遷的企業要再遷回中國的話,費用會相當可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