謫仙歸真

李白不光與佛家淵源極深,他還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對待煉丹服食,他亦非常嚴肅認真。他漫遊山水,尋仙訪道,刻苦修煉。他超然不羈之性格,飄逸灑脫之氣質,皆來源於這些,所以被稱為「謫仙人」。

西蜀是一塊很特別之土地,這裡有著相對獨立的地域空間,同時道教、佛教氛圍濃郁,這裡文人墨客層出不窮。當時李白家附近紫雲山是道教勝地,青城山則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青城、峨眉著名道士也都曾是開元年間很受朝廷重視之人。李白喜歡隱居山林,尋仙學道。他五歲就誦讀六甲,而六甲就是道教書籍;「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

李白曾在〈感興〉八首其五中說「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又昔與逸人東岩子隱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因舉二以有道,並不起。」兩人沒有答應太守之推薦。(李白自述〈上安州裴長史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時年約二十五歲,在遊歷蜀中後開始仗劍遠遊,在江陵偶遇好友丹丘生,並由丹丘生認識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李白道友很多,例如元演、紫陽先生、蓋寰、高尊師和參寥子等。以地點論,李白學道之地除岷山、嵩山,還有湖北隨州以及山東等地。「訪道」是道家修煉重要的生活歷煉之一,所以李白也到處尋訪,他曾說「銘骨誓相學」。四十多歲時,他說學道差不多三十多年了,可見學佛、學道、尋仙、修煉是伴隨他一生之重要內容。

明朝李流芳繪〈李白尋雍尊師隱居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明朝李流芳繪〈李白尋雍尊師隱居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元丹丘,也即丹丘生,是伴隨李白一生最親密之朋友、道友,兩人大概在李白二十幾歲遊歷蜀中時候相識。〈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便是一首李白對與丹丘生同在嵩山修道緬懷神往之詩。詩中描寫了元丹丘在嵩山修煉,自己與元丹丘志同道合,表達了想與愛好道教之妻女一同到嵩山學道煉丹之願望,尚道之志表達得淋漓盡致。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
沉懷丹丘志,沖賞歸寂寞。
朅來遊閩荒,捫涉窮禹鑿。
夤緣泛潮海,偃蹇陟廬霍。
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
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
三山曠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穎,高義炳丹雘。
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羨市朝樂。
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
爾能折芳桂,吾亦採蘭若。
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
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

李白與丹丘生在嵩山隱居修道,隨後來往於嵩山、安陸和江夏期間,李白結識了丹丘生從兄元演,很快便成為莫逆之交。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他們一起前往隨州,拜訪了隱居名道司馬承禎之再傳弟子胡紫陽。對於他們同修之交,有詩為錄。他在〈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中說:「吾與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氣激道谷,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歷可天下,周求名山,入神農之故鄉,得胡公之精術……」這裡講述了元丹丘、元演和李白三人與胡紫陽一同修道,大家志同道合。

李白還寫了〈元丹丘歌〉贈送給丹丘生:

元丹丘,愛神仙。
朝飲穎川之清流,
暮還嵩岑之紫煙。
三十六峰長週旋。
長週旋,躡星虹,
身騎飛龍耳生風,
橫河跨海與天通,
我知爾遊心無窮。

〈贈嵩山焦煉師並序〉:

嵩丘有神人焦煉師者,不知何許婦人也。又雲生於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居少室廬,遊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余訪道少室,盡登三十六峰。聞風有寄,灑翰遙贈。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
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
八極恣遊憩,九垓長週旋。
下瓢酌穎水,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
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
潛光隱嵩岳,煉魄棲雲幄。
霓裳何飄搖,鳳吹轉綿邈。
願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
紫書儻可傳,銘骨誓相學。

明朝李流芳繪〈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明朝李流芳繪〈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登泰山時,曾寫下〈遊泰山六首〉。

〈遊泰山六首〉(一作天寶元年四月從故御道上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迴。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銀台。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閒。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閒。
偶然值青童,綠髮雙雲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
銀台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去無雲中跡。
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於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
仙人遊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
想像鸞鳳舞,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

[日]狩野正信(1653–1718)繪〈李白觀瀑圖〉軸,絹本水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日]狩野正信(1653–1718)繪〈李白觀瀑圖〉軸,絹本水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遊泰山其一〉說:「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天仙下凡,遺杯暗示李白根基好,有仙緣,當及時修煉。但詩人卻「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在〈遊泰山其二〉裡,眾仙依然不捨不棄,追著李白還要給他天書,揭示天機。「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但這並未到此為止,暗示不成,眾神還要想盡辦法明邀李白修煉。

〈遊泰山其三〉則進一步描寫李白登高看日出,所到之處,彷彿舉手就可以打開雲關,頓時便覺精神飛揚,彷彿身體就縱立於天地之間。突然又看到一個青髮小道童,頭髮挽成雙雲鬟一樣,這道童更直截了當,笑著對他說:「怎麼這麼遲才來尋仙學道,歲月蹉跎,容顏已老也。」李白正在躊躇之時,道童忽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浩蕩天地之間竟然追也追不上了。

以上這七首詩將詩人對仙界之嚮往,及對修煉嚴肅虔誠態度和堅定修煉之心表露無遺;也透露了很多世外高人一直在跟蹤、注視李白,並不時明邀暗示,讓其趕快修煉。

李白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離開長安,隨後來到山東居住,這以後是他修道更為重要的時段。他結識了北海高尊師徒弟蓋寰,蓋寰為他造了「真籙」,這在道教修煉人來看是件不容小覷之大事。隨後李白又在高尊師親授下接受了「道籙」,在齊州(現濟南)道教寺院紫極宮正式加入道士行列。這位高尊師在給李白授完道籙後,便歸北海遊仙去了。李白為答謝他,還特地寫下詩歌〈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相送。據《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記載,道籙傳授頗為嚴格,其中有十八個等級,各個不同等級傳授不同經籙,授予不同稱號,依次漸進,不得有誤,授了道籙,才算正式入道。

〈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

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
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
別杖留青竹,行歌躡紫煙。
離心無遠近,長在玉京懸。

高如貴道士來歷、行蹤沒有很多史料記載,他為李白傳道籙後隨即歸北海仙遊而去。但從李白詩中,「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可見其修行來歷絕非一般小道可比。

李白專心修煉,大有所成,這以後很多詩文中,李白已不是只想恆心修煉,而是已修煉到很高層次。用修煉人術語,其天目已能看到其他高層空間很多殊勝景況,並能和眾神溝通、交流,往來於不同空間。請看下一章更多詳述。

李白晚年曾在敬亭山、秋浦、清溪、大樓山等地修道。從〈秋送從侄耑遊廬山序〉一文可對他在敬亭山煉丹略知一二。

〈秋送從侄耑遊廬山序〉:

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遊雲夢,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余拜見,預飲林下。端乃稚子,嬉遊在傍。今來有成,郁負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道舊,破涕為笑。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長山橫蹙,九江卻轉。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激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白龍來遲。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負夙願,慚未歸於名山。終期後來,攜手五岳。情以送遠,詩寧闕乎?

文中提到之所以不能陪侄子李耑遊廬山,就是因為爐中丹液還沒有煉成,不能放手,只好暫不奉陪。#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詩仙李太白】系列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