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今天的羅馬城,隨處可見的噴泉無疑是賞心悅目的風景。以羅馬為背景的電影,無論是《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 還是《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噴泉都是推進情節必不可少的標誌物。這裏要重點給大家介紹的,是貝尼尼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看過電影《天使與魔鬼》的朋友都知道,四河噴泉是故事中代表水元素的地方。噴泉所在的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原是古羅馬皇帝圖密善的大型競技場遺址,1477年被改作集市,後經教宗英諾森十世潘菲利(Pamphili)家族主持重建,以華麗的巴洛克藝術聞名,被譽為「羅馬最美廣場」。

一踏上橢圓形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直插雲霄的紅色花崗岩方尖碑。在這件古羅馬遺物的頂端,飾有教宗家族的牧徽,以及口銜橄欖枝的鴿子——代表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和平與聖靈的象徵。方尖碑連通神界與世俗,喻示著更高智慧降臨人間。

承托方尖碑的是白色石灰華製成的基座,四面各有噴水口。

四面來風的拱橋形設計,讓人產生方尖碑高懸半空無所依託的幻覺,當時貝尼尼的許多同行對此設計都欽佩不已。

四位河神的象徵意涵

基座四周以半臥姿態呈現的,就是四河噴泉的主角——四位河神,象徵17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世界四大河流。貝尼尼通過擬人化的大理石雕像來呈現,並以豐富的動、植物來展現地域風情,幫助觀者辨識雕像是何方神聖。

四座雕像中,形象最為開化的是象徵歐洲的多瑙河神。他舉手觸碰教宗的牧徽,彷彿在迎接主的榮光,陪伴他的是一匹駿馬。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多瑙河河神,下方的駿馬由貝尼尼親自雕刻完成。(Wolfgang Moroder/Wikimedia)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多瑙河河神,下方的駿馬由貝尼尼親自雕刻完成。(Wolfgang Moroder/Wikimedia)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恆河河神,棕櫚樹由貝尼尼親自雕刻。(Belenos/shutterstock)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恆河河神,棕櫚樹由貝尼尼親自雕刻。(Belenos/shutterstock)

恆河河神身軀向外扭轉,神情冷靜,並沒有注視教會的光芒,代表著亞洲在精神上尚未溝通天主教的世界。老人手拿一支槳,代表著恆河水域廣闊、適合航行,船篙旁盤繞著一條大蛇。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尼羅河河神。(gregw66/Wikimedia)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尼羅河河神。(gregw66/Wikimedia)

從棕櫚樹下的雄獅,人們很容易分辨出旁邊的尼羅河神。他左手扯著蓋頭的布巾,代表當時人們尚不知尼羅河源頭在哪裏,也象徵教會眼裏「異教徒」的矇昧——非洲世界還沒看到基督教的光明。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拉普拉塔河河神。(公有領域)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拉普拉塔河河神。(公有領域)

最後一位是代表美洲的拉普拉塔河神。光頭老漢驚訝地伸出左手,代表新發現不久的大陸已經開始見到神的光明。老人身邊的銀幣象徵著美洲的財富,岩石下鑽出的怪獸是美洲特有的犰狳。

據信,大師本人親自雕刻了岩石、棕櫚樹、獅子和馬,四位河神及其餘形象由四位助手完成。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之雄獅雕像,由貝尼尼本人完成。(Jean-Pierre DalbéraWikimedia)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之雄獅雕像,由貝尼尼本人完成。(Jean-Pierre DalbéraWikimedia)

集實用與藝術性於一身

對古羅馬人來說,水是眾神的禮物——所有河流都有神祇守護;在後世,天主教會修建的水渠及公共噴泉,則使羅馬市民在台伯河之外獲得了新的用水來源。四河噴泉落成於1651年,不僅與民生息息相關,也為羅馬城增添了一座開啟先河的「紀念碑」。

同代作家曾這樣描述噴泉揭幕的一刻:人像雕刻如此自然逼真,讓市民們大為震驚。

四河噴泉也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高度戲劇性:雄強健碩的肢體,誇張的表情姿態,還有令人目不暇給的細節。同時,雕像傾斜的動態和伸展的肢體,引導觀者繞噴泉欣賞,也使整座噴泉成為有機整體。四河噴泉代表了貝尼尼藝術巔峰時期的成就,深深影響了此後一個世紀的意大利噴泉景觀藝術。

貝尼尼的巴洛克噴泉

最後,來看看羅馬城裏由貝尼尼設計的其它幾座噴泉。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Andre.o.mob/Wikimedia)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Andre.o.mob/Wikimedia)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1642~1643年),是貝尼尼受託完成的第一座公共噴泉,出資人是教宗烏爾班八世,由藝術家本人一手設計和雕刻。

噴泉中心是人魚形狀的古希臘海神特里同。長有四隻海豚尾巴的海神頭部後仰,雙臂舉起海螺正在飲水,水流從海螺噴射而出。按貝尼尼原初設計,水流應由貝殼的兩側流淌到水池中,但因水壓不夠,後人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效果。在海豚的尾巴上,可以看到巴貝里尼家族的紋章——三隻歇息的蜜蜂。

蜜蜂紋章也是蜜蜂噴泉(Fontana delle Api,1644年)的主題。這座貝殼形的大理石噴泉也位於巴貝里尼廣場,貝尼尼當初設計它,是用來飲馬的。

在納沃納廣場的三座噴泉中,南端的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l Moro)也有貝尼尼的參與。

這座噴泉最早是由德拉博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於1574~1575年設計建造的,由四個特里同雕像和中心的海豚組成。

1653年,貝尼尼受教宗之託加以改造,先是在中心增加了一個海螺,後來又改成立於貝殼上、抓著海豚尾巴的特里同雕像,其形象有如摩爾人或非洲人,故而得名摩爾人噴泉。 值得一提的是,1874年,噴泉的雕塑原作被整體遷入博爾蓋塞美術館,如今人們在廣場上看到的是複製品。

位於西班牙台階下端的破船噴泉,由貝尼尼父子共同完成。(Daniele.Brundu/Wikimedia)
位於西班牙台階下端的破船噴泉,由貝尼尼父子共同完成。(Daniele.Brundu/Wikimedia)

此外,貝尼尼在早年,還和父親彼得羅貝尼尼(Pietro Bernini)共同建造過一處熱鬧的噴泉景觀,就是位於西班牙台階下端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1627年)。傳說早前台伯河洪水氾濫,讓一艘破船漂到了西班牙廣場附近。在噴泉的設計中,水先注入破船,再從四方流出,真像一艘漏水將沉的破船。

貝尼尼設計的這些噴泉,連同大量教堂和官邸,已成為今天羅馬城中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傑作。當您來到羅馬,一定記得去探尋貝尼尼的足跡,發現一個「貝尼尼的羅馬」!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