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正在進行中,雖有望達成貿易協議,但外界認為,貿易協議可能緩解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但不足以解決所有中美之間的爭端。

英國廣播公司(BBC)周一(22日)報道,貿易協議或將緩和中美摩擦的一個階段,但只能帶來暫時的、有限的影響;而兩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摩擦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大。

中美摩擦的領域早已遠遠超出貿易範疇,後面更是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對抗。不管接下來雙方有無達成貿易協議,這種對抗或摩擦都將成為常態。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種新常態,中美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並變得越加明確。」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亞洲區主管邁克爾·赫爾森(Michael Hirson)告訴BBC。

華為的背後 中共在海外的投棋佈子

有分析師指出,在關鍵技術領域的中美摩擦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比如像全球關注的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美國等數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企業的安全性表達了強烈擔憂。

美國除限制聯邦機構使用華為產品外,也推動盟友避開華為設備。澳洲、紐西蘭、日本以及台灣都表示,阻止在下一代5G移動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

華為則不斷否認其與中國(中共)政府的關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亦稱,他的公司絕不會進行任何間諜活動。

但是,華為藉著民營企業的名號,得益於中共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提供的大額融資承諾支持,靠遠低於市場價的官方低息貸款在海外修建電訊網絡,以此快速佔領全球市場。

從2005年起,華為的海外收入就開始超過國內業務,成為其最主要收入來源。而海外的知名電信設備製造商的市場被快速蠶食和被迫縮小。

彭博社在2012年一篇關於國家開發銀行的報告中說,國際知名電信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朗訊的一位員工曾告訴他的老闆:「我們不會死在華為手上,就算死,也是死在國開行手上。」

傳任正非與前國開行行長陳元關係密切,陳元曾公開表示,其幫助中國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叫「投棋佈子」、「服務國家戰略」。按照他的說法,華為順理成章就是國開行投出去問路的棋子。

巧合的是,任正非的女兒、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於去年12月在加拿大被捕,面臨美國引渡。就在她出事前幾個月,孟晚舟還作為華為常務董事跟國家開發銀行進行公開的簽約儀式。

中美貿易摩擦 後續效應顯現

從事中國投資事務的美國哈瑞士布里肯(Harris Bricken)律師事務所的管理合夥人丹·哈瑞士(Dan Harris)告訴《華日》:「不可能因為中美達成了任何協議,兩邊的人就都說之前(發生的事)是鬧著玩的。」

「關稅、逮捕、威脅和更高的風險已經對公司造成影響,這種影響不會說沒就沒。」他補充說。

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2月底的一項調查發現,65%的成員表示,中美緊張關係影響他們公司的中長期策略,更有近四分之一的成員推遲了進一步投資中國的計劃。

受美國對華商品加徵關稅影響最明顯的是服裝和鞋類。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總裁瑞克·埃爾費貝(Rick Helfenbein)更表示,過去的貿易摩擦改變了行業的供應鏈,至少10年都不會恢復。

他說,當服裝企業與分析師和投資者談論中國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影響時,錯誤的回答是「我們90%的業務與中國有關」,明智的回答是「我們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特朗普政府多次強調,希望帶回正常的中美貿易合作關係,中共過去扭曲的不公貿易行為必須要改變。

其實,美國對中共的擔憂增加,跟近幾年來中共的激進措施有很大的關係。比如:「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及培育國家冠軍企業佔領全球市場,但同時又對內加強意識形態控制,這都在加重外界對中共濫用資源、滲透世界的擔憂。

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在去年10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中國(中共)選擇了「經濟侵略」,而不是開放經濟、選擇成為「更大的夥伴關係」。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中美雙方的對峙不可避免,更深層的是中、美不同的制度使得他們在全球經濟中永遠是尷尬的同床異夢。同樣的,無論是美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目前都對重振雙邊投資顯得格外謹慎。

中美摩擦常態化 未來將如何

《華爾街日報》周日(4月21日)刊文說,中美兩國正在磋商的貿易協議有望使美國公司在中國獲得更好待遇,並讓中國採購更多的美國農作物和其它產品。

隨著中美摩擦常態化,分析師預計非關稅措施在未來可能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美國或繼續保留非關稅措施作為施壓中國(中共)改變其不公做法的工具。

其次,美國還可能限制中國對美投資、限定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口技術的範圍,對單個中國公司的進一步行動也是可用的工具。

中美關係具體將如何發展,則部份取決於他們即將達成的貿易協議類型。受針鋒相對的關稅影響,雙方在去年12月達成休戰協議後、開始進行談判。

但分析師一致認為,不論達成任何貿易協議,兩大經濟大國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同於過去。他們可能在某些領域「完全合作、蓬勃發展,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但同時又可能在其它領域設置障礙、進行「選擇性脫鉤」操作。

美國智囊韓禮士基金全球貿易研究人員史蒂夫·奧爾森(Stephen Olson)告訴BBC,他認為,越來越多的領域可能被雙方圍起來,特別是那些與技術有關的部門。

「我們要處理的是一個傳統自由市場經濟學、自由貿易經濟學、華盛頓共識的經濟體與另一個龐大的技術複雜、集中管理的經濟體之間的摩擦,而後者通過一套不同的規則參與遊戲。」他提醒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