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緊繃,長時間當低頭族、久坐、久站或是運動過度,身體容易出現痠痛症狀。此時,除了口服止痛藥之外,大多數民眾習慣使用止痛的乳膏、噴劑或貼布快速緩解不適感。事實上,使用外用藥品看似風險低,但用藥過量也會出現不良反應。

常見的緩解痠痛藥品與成份

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藥品琳琅滿目,一般常見劑型有乳膏、貼布、凝膠及噴劑等,最常用的成份為非類固醇消炎類(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如diclofenac、indomethacin),與水楊酸類(如methyl salicylate、salicylate),這些成份具有消炎、止痛功效,能暫時減緩局部發炎、輕微肌肉與關節疼痛等症狀。

用藥不當引起的不良反應

藥師林錦良說,雖然外用痠痛藥可局部使用於疼痛處,經皮膚吸收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或注射藥物,不易造成全身性不良反應,但不能為了藥到痛除,就任意大範圍塗抹、噴灑或貼滿全身。如果大面積、長時間使用外用藥,或多管齊下同時塗擦乳膏、貼布和凝膠等用藥行為,導致用藥過量,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含有非類固傳消炎類藥品成份的外用藥,可能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癢、刺痛、乾燥、起疹或起水泡等不良反應;文獻顯示,若長期或大面積使用,亦可能增加發生全身性不良反應的風險,例如:腸胃不適、噁心、氣喘、耳鳴、發燒、喉嚨腫痛、胃出血等。含有水楊酸(salicylate)成份的外用藥品,使用後也可能會產生皮膚紅腫、灼傷等症狀;文獻顯示,如果過量使用容易引起水楊酸中毒症狀,例如:嘔吐、耳鳴、劇烈或持續頭痛、呼吸困難與心跳加速。西方曾發生過因自行使用大量含水楊酸類成份的肌肉舒緩外用藥而中毒的案例。

用藥前要注意 用藥後多留意

為此,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無論使用非類固醇消炎類或水楊酸類外用藥緩解痠痛時,一定要聽從醫囑或依照說明書指示使用;當使用超過6小時,要留意皮膚是否有紅腫或癢等不良反應發生,並記得要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之患處,以避免感染或傷口惡化的風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