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疑吃未煮熟豬肉 印度男寄生蟲滿全腦不治

疑吃未煮熟豬肉,寄生蟲佈滿全腦!近日,一名18歲印度男子疑因進食未完全煮熟的豬肉,其後突然癲癇發作入院,經檢查後發現寄生蟲在他的腦部留下大量蟲卵和幼蟲,令他腦部腫脹失去意識,留院兩周後不治。病人父母向醫生指患者頭痛一周,醫生檢查後發現其右眼異常腫脹、右邊睪丸有壓痛。其後醫生為其腦部進行磁力共振掃描(MRI),赫然發現其腦內有大量囊腫,大腦皮質上亦有數十條絛蟲,部份已入侵他的腦部外層、腦幹、右眼和睪丸。確診他患有囊蟲病並致急性癲癇發作。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神經型腦囊蟲病是由絛蟲病引起,通常是因為病人進食未經煮熟且受感染的豬肉、接觸患病者糞便或飲用帶絛蟲卵的污水感染。絛蟲的幼蟲(囊尾蚴)會破卵而出,從腸道移動至人體其它組織,入侵肌肉和腦部組織導致更嚴重病症。當幼蟲在中樞神經系統、肌肉、皮膚和眼睛中發育,會導致神經型囊尾蚴病,是此類感染最嚴重的一種,也是不少頭痛、失明,抽搐、癲癇發病的常見原因,並且有致命風險。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防止寄生蟲感染。

研究結果發佈於《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研究發現,日飲溫度高於攝氏60度、超過700毫升(約2大杯)熱茶的人,相較於那些日飲溫度較低茶水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高出90%。(Shutterstock)
研究發現,日飲溫度高於攝氏60度、超過700毫升(約2大杯)熱茶的人,相較於那些日飲溫度較低茶水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高出90%。(Shutterstock)

No.2 日飲60°C以上熱茶 食道癌風險增90%

很多人習慣飲茶,尤其喜歡飲熱茶。但近日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日飲溫度高於攝氏60度、超過700毫升(約2大杯)熱茶的人,相較於那些日飲溫度較低茶水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高出90%。研究於伊朗東北部的Golestan省進行,團隊一共追蹤50,045名年齡在40至75歲之間的成人,記錄他們過去10年來飲食變化狀況,其中有317位罹患食道癌。研究發現,與每天喝低於60°C且少於700毫升熱茶的人相比,超過這項標準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提高90%。負責領導研究的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Farhad Islami博士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飲熱茶和食道癌有關聯,但今次是首次明確定下熱茶的溫度,「許多人喜歡喝茶、咖啡或其它熱飲,但根據我們的報告,飲太熱的茶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所以建議最好還是放涼後才飲用。」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食道癌是全球第8常見癌症,且致死率高,每年奪走約40萬人性命。食道癌通常是因為抽煙、喝酒、胃酸逆流,導致食道反覆受傷所引起的癌症,喝熱湯或熱茶等都可能使食道受傷。 

研究結果發佈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現居住環境空氣受污染的青年較容易精神出現問題,機率比常人高出40%。(MARK RALSTON/AFP)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現居住環境空氣受污染的青年較容易精神出現問題,機率比常人高出40%。(MARK RALSTON/AFP)

No.3 空氣污染令青少年易患精神疾病

空氣污染會導致一連串的健康風險,包括氣喘、過敏、肺癌、心血管疾病等。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更驚人的影響:現居住環境空氣受污染的青年較容易精神出現問題,機率比常人高出40%。專家指有證據顯示空氣污染對腦部和肺部的損害深遠,微粒子和一氧化二氮可引致抑鬱症和失智症。研究追蹤2,232名來自英格蘭和威爾斯、於1994至1995年出生的青年,約1/3人指曾在12至18歲期間經歷幻聽或感到被監視。研究人員將數據與青年所住的環境比較,發現空氣污染程度較高的地方,較多青年有精神問題,就算加入其它因素如家庭精神病史、用藥習慣等作調整,兩者關係仍然顯著相關。研究員指這有助解釋為何住在市區的青年比住郊區的青年,患精神問題的機率高兩倍。研究人員推測,氣體和顆粒可能導致腦部炎症,在成長時期阻礙大腦發育,從而導致精神病。由於 75% 的心理健康問題將在青春期開始,所以這個階段是預防罹患長期精神疾病的一個關鍵時期。2050 年世界上 70% 的人口將成為城市人口,了解城市環境與精神病有關的機制,以及制定相應的預防性干預措施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意義重大。

研究結果發佈於《JAMA Psychiatry》◇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