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歐洲旅遊最矚目的自然是當地宏偉的教堂建築,一些宗教歷史悠久的國家例如意大利,教堂建築更是櫛比鱗次,教人目不暇給。置身教堂之中,感受那一份神聖與莊嚴,足可以令人滌盡塵世間的煩惱,讓內心得享片刻寧靜。不過根據一些統計數據指出,近年歐洲的基督教與天主教聚會人數正持續下降,很多教堂因聚會人數不足而無法維持運作,只好選擇關門大吉。而由於很多教堂皆屬於歷史建築而不能拆除,於是紛紛轉作一般世俗用途,例如餐館、酒吧以及博物館等。

教堂聚會人數減少的原因,固然是基於世界人口趨向老化,死亡率比出生率高;換言之,這是人口交替的自然成因,任誰也改變不了!

不過越來越多人對教會裹足不前,不能不歸結到教會對社會議題論述的蒼白無力有以致之。近十多二十年來關於倫理道德的議題爭論不休,教會對很多議題的立場卻顯得踟躇,甚至與現實境況格格不入,例如面對生不如死渴望有尊嚴結束生命的絕症病人,教會只是斬釘截鐵反對,但卻無法為飽受折磨的病人及其家屬指出困局中的曙光。加上今天教會日漸中產化,對社會邊沿階層的認受性偏低,教堂給人一種安舒有餘,面對貧苦大眾卻少有倒履相迎的雅量。久而久之,這個安樂窩只成為少數人的社交場所,行公義好憐憫,憐恤孤兒寡婦的教訓也就不期然落空了!

教會本該是明亮的燈台,照亮社區,如果教會再不能發揮先知的角色,發光發熱,對不公不義的事物仗義執言,為價值觀分崩離析的世界指引一條出路,被唾棄恐怕是遲早的事。研究顯示歐洲基督徒人口減少最多的國家是比利時、挪威和荷蘭,而這幾個又恰恰是在倫理議題走得最前的國家,關係不見自明。至於身處極權統治的信徒,教會領導則更加應該秉仗公義,為社會發聲,為受苦的信徒。但當群羊的牧人露出一副犬儒相,甚至依附權貴而忘了應有的責任時,信徒離教會而去又何嘗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