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朗錦田大江埔村的農田,一位身穿恤衫、西褲,腳穿水鞋的男子,手捧著剛剛從田中收穫的粟米,面帶笑容從金黃的粟米田中走出來。見到筆者便熱情地打招呼,原來他是這個農場的負責人——黃如榮。他自我介紹稱:「我2010年來了錦田大江埔村這裏,開了歐羅有機農場,以前我在音響公司做管理層的。」

黃如榮從總經理轉型做農夫,一身裝扮依舊,只換上一雙水鞋。(陳仲明/大紀元)
黃如榮從總經理轉型做農夫,一身裝扮依舊,只換上一雙水鞋。(陳仲明/大紀元)

在農田工作,是一件「靠天吃飯」的活,嚴寒酷暑都會影響收成,比起總經理在冷氣房中整理文件,簡直是天壤之別,但黃如榮卻樂在其中。他認為在農田中感受最真實的溫度,與客戶接觸過程中體驗到的那份人情,遠比在冷氣房中對著各類報告來得真實。他的心願也不侷限於讓自己和家人過得開心、健康,更盼能將有機蔬菜的種植技術發揚光大,令香港蔬菜自給率攀升,受惠市民。

田中之子回歸農田

出生在農田邊,被稱為「田中之子」的黃如榮,大江埔村那片綠油油的菜田,是他們九個兄弟姊妹的童年記憶,當時每天放學回家後就在田中度過,幫忙除雜草、淋水與摘菜,十分辛苦。那時候的他一心只想離開這片土地,抓緊時間奮力讀書,考上大學後到市區工作。這並非他一個人的心願,父母也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離開農田才有出息。黃如榮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大學考上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在一間電子廠就職,這一做就是二十年,勤勤懇懇工作的他深得老闆器重,一路升職,直至當上總經理。當時每天一兩個小時便可以處理完公司的業務,工作時間十分彈性,更有固定假期和享受悠長年假,還有固定的高薪收入,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雖然自己的事業一路亨通,黃如榮並不開心,原因是他觀察到電子產業給附近農田造成污染,這些污染的蔬菜又供給人食用,這樣的惡性循環讓他感到十分不安,從而萌生了自己生產放心的食物的想法。

歐羅有機農場中生長茂盛的各類羽衣甘藍。(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中生長茂盛的各類羽衣甘藍。(陳仲明/大紀元)

黃如榮提及自己辦農場的緣起,是與食物安全有關:「見到很多食物安全問題,好多身邊朋友抱怨自己身邊沒有自己的蔬菜供應。那時我就想其實我是農家子弟出身,家裏都有種菜,自己都有幫手,只不過讀完書之後出來工作,才離開了農田,跟農田沒有太多接觸,但身體裏都留著農民的血液。」

除了希望解決食物安全問題外,另一個促使黃如榮回到出生地辦農場的原因是那顆孝心。當時母親生病,兄弟姊妹們都十分關心,希望能照顧好母親,但因每人在市區都有事業,希望接母親到市區居住,輪流照顧。不過黃如榮考慮到母親可能住不慣,與自己熟悉的環境脫離,若有人能在她熟悉的環境照顧她就好了。

正考慮事業轉型的他,適逢看到一個地理位置離家很近的農場招租,在這裏工作一舉兩得,與他的計劃一拍即合,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有機耕種之路。

在從事耕種之後,原公司的老闆多次邀請他回去工作,都被他婉拒了。但一次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戶前來,原公司需要他幫忙,身穿恤衫在農田耕種的他,即換下水鞋外出見客,把事情處理好又回到田裏工作。他的舊同事來農田拜訪他時,常常提起這段趣事,笑言他身穿恤衫,隨時可以回公司工作。

派菜過程中體驗人情味

歐羅有機農場種植的粟米。(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種植的粟米。(陳仲明/大紀元)

從總經理到農夫,黃如榮認為農夫這一職業帶給他最直接的感受便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份真誠。過去在商場中馳騁,商界如戰場,每一個產品的目標就是想辦法令客人買,不會考慮到這個產品對客人是否有用,盡量在廣告上吸睛、觸發人的購買意慾,促進消費,為公司賺錢。但是作為農夫則不同,生產出的每一棵菜都是為他人著想,希望人能吃得健康。

黃如榮分享:「種菜都是給我們最好的朋友吃的,朋友吃到你的菜很開心,我們見到小朋友很健康的成長,我覺得我好像有份貢獻給他們,很開心的。」

歐羅有機農場種植的粟米。(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種植的粟米。(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中的粟米,吸引了蜜蜂採蜜。(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中的粟米,吸引了蜜蜂採蜜。(陳仲明/大紀元)

而在拿到訂單,派送蔬菜的過程中,黃如榮更體會到與客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是最令人有動力繼續做下去的因素。在派菜過程中,一家大小會出來迎接農夫,感謝他的勞動,感激他打風下雨都前來派菜,見到新鮮的蔬菜非常興奮。

客人對有機蔬菜的那份感恩、對農夫勞動的尊重,也在感動著黃如榮:「跟客人之間的感情,客人對你的支持,你送給他們的食物,都是對他們有益,他們都很需要,好像我們做著一些很大的貢獻,好像我每拔一條草,好像我都是值得的。我每流一滴汗,都好像有人感恩你的參與。我覺得這些才是農夫應該做的事情,或者是人和人之間應該有的關係。」

黃如榮喜歡進行種植實驗,圖為首次引進的天堂果。(陳仲明/大紀元)
黃如榮喜歡進行種植實驗,圖為首次引進的天堂果。(陳仲明/大紀元)

農場與社區、學校相連 打造香港版「歐羅」

歐羅有機農場。(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陳仲明/大紀元)

問及黃如榮為何使用「歐羅」作為農場名字,他笑言自己很欣賞歐洲共同體下「歐羅」(歐元)的誕生,也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改變甚麼,只有群策群力,方能有更大的成就。

具有二十多年管理經驗的他,也將自己長線規劃、財政管理、市場推廣等經驗帶入其中,更得到家人的支持,甚至有家姐也辭工回到農田全力支持。雖然目前農場團隊成員不多,都是家族成員參與,包括母親、三位姐姐、姐夫及外甥,依據專長各有分工。黃如榮認為家族成員就是一個小小的共同體,大家都把自己擅長的經驗拿出來,對於農場的發展有無限的潛力。

歐羅有機農場一隅。(陳仲明/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一隅。(陳仲明/大紀元)

除了家人的支持,經營好自家農場外,黃如榮的眼光不限於此,他考慮更多的是農業的傳承。縱使他們一家再努力,也難以改變香港的大環境,因此他於二零一五年成立「香港有機生活社」,並開展「專業農夫培訓計劃」,為有意投身農業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有系統的農夫培訓課程,包括開設理論及實習課、農場學徒計劃及見習農夫在職培訓計劃,至今已經進行到第三屆。黃如榮認為,過去的人總有一個觀念,認為沒有學識的人才去耕田,他否認這一說法,希望透過自己身體力行證明「農夫」和「會計師」、「律師」一樣,都是值得尊重的職業,他也想透過系統教育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

畢業多年,黃如榮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母校——城市大學,他於二零一六年四月起以項目諮詢負責人及種植導師身份參與城大「Grow」種植計劃,在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AC2)天台實踐「生產型天台農場」,每年都吸引大批師生參與。今年二月又有一百名師生加入計劃。

黃如榮在城市大學擔任「Grow」種植計劃種植導師,在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AC2)天台實踐「生產型天台農場」。(受訪者提供)
黃如榮在城市大學擔任「Grow」種植計劃種植導師,在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AC2)天台實踐「生產型天台農場」。(受訪者提供)

黃如榮在城市大學擔任「Grow」種植計劃種植導師,實踐「生產型天台農場」,今年二月剛剛收穫了一批茂盛的紅菜頭。(受訪者提供)
黃如榮在城市大學擔任「Grow」種植計劃種植導師,實踐「生產型天台農場」,今年二月剛剛收穫了一批茂盛的紅菜頭。(受訪者提供)

黃如榮在每一季均安排合適的農作物,今年二月剛剛收成了一批茂盛的紅菜頭,這些收成均轉贈予深水埗「北河同行」的明哥,為該區的露宿者、老人家提供愛心飯盒。

他分享:「我想帶出的是,深水埗的老人家,甚至露宿者都可以吃到健康的有機蔬菜,差別在於有沒有人肯去服務,有沒有人肯去種,有人提供給市場,就服務到了。」

城大的收成均轉贈予深水埗「北河同行」製作愛心飯盒。圖為黃如榮與深水埗明哥(右)合照。(受訪者提供)
城大的收成均轉贈予深水埗「北河同行」製作愛心飯盒。圖為黃如榮與深水埗明哥(右)合照。(受訪者提供)

*********

要成就港版「歐羅」,並非一朝一夕,但黃如榮對此信心十足,他相信只要凝聚一班有心人,在社區、學校推廣有機農業,令有機種植不侷限在農田,甚至在自家、校園、建築物天台都可以做到,香港的蔬菜自給率也就會逐步上升,人人都有權食用放心蔬菜,得到健康的身心。◇

黃如榮希望人人都可食用放心蔬菜,得到健康的身心。(陳仲明/大紀元)
黃如榮希望人人都可食用放心蔬菜,得到健康的身心。(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