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而言,故事是神奇的,無論是父母自己編的還是從書裏讀到的,只要是故事孩子都很喜歡。

最近的研究發現,多給孩子讀書比讓孩子學唱歌、跳舞,或做手工更能長久獲益。研究還發現父母越是經常給孩子閱讀,孩子的各項測試得分就越高。在不同地區都是如此。

在研究中,我們讓父母給3至5歲的孩子講無字故事書《一隻老狼與七隻小山羊》。通過觀察父母講故事的過程,我們總結出以下6點經驗,這些經驗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非常有益。

1.關注孩子的反應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有意觀察孩子的反應。孩子喜歡這個故事嗎?他們能聽懂所用的詞彙嗎?他們更關注圖畫還是文字?

2.提問

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問孩子某個詞是甚麼意思,讓孩子猜一下某個人物下一步會做甚麼,他們為甚麼要那樣做等等。提問的過程有助於孩子汲取新知識、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同時也能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

3.不要僅僅描述圖片 或單純閱讀文字

拿到同樣一本無字圖片故事書,有的家長只是講述看到的圖片,而有的家長會聯想到圖片裏沒有的事情。

後者有利於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因為這是在幫助孩子形成抽象思維,這是將來形成高階認知能力的基礎。

4.注意故事內容的邏輯性

根據書中「狼來敲門的圖片」,有的家長說:「意識到媽媽不在家,狼就來敲門。」這樣講就有點缺乏邏輯性,狼是怎麼知道媽媽不在家的?狼為甚麼要來敲門?而另一位家長是這樣講述:「狼在樹叢裏晒太陽時看到羊媽媽出去找食物了。他想,哦!小羊自己在家呢!這是個好機會,我要去騙騙他們,也許能獲得一份美味的午餐!」後者很清晰地講出了故事片段之間的聯繫,邏輯性很強,對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建立很有幫助。

5.增添有意義的細節

一位家長說:「最小的小羊穿著黃衣服,它說:『我們不應該開門!我們怎麼知道這是我們的媽媽?她剛剛才離開。』」這裏「穿著黃衣服」是在描述細節,但沒有甚麼意義。另一位家長這樣講述:「最小的羊,也是最聰明、最謹慎的小羊……」顯然「最聰明、最謹慎」這樣的細節更有意義。

6.注重培養情感

情商對孩子的未來人生意義重大,通過講故事來培養孩子的情感是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我們發現,那些在講故事中討論情感、期望和思想等抽象概念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具備更好的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更善於理解他人、交友能力更強,甚至有更好的記憶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